流浪大师 还是"流量大师"?
冯秋红
这也太荒唐了吧!从网上流出的视频可以看到:人群汹涌,高举手机,围堵在“流浪大师”门口,等待“大师起床”。“大师”终于出现,人群越发亢奋,狂呼大叫声此起彼伏。“大师”有礼貌地与其中一二握手,劝大家散去……场面之疯狂,丝毫不亚于演唱会的追星现场。
各色奇葩人物粉墨登场。有各类网红妹子,围在“大师”身边直播合影的;有穿戴得奇形怪状来跟“大师”交流捡垃圾经验的;有打出旗号要嫁给“大师”并自称“师娘”的;还有人险些表演当众吃垃圾的……简直是群魔乱舞。每当沈巍从住所出来,都有上百位主播高举手机,大喊“大师出来了”“大师给个镜头”“大师说几句”,更有人吆喝着“大师你坐下讲讲国学吧,(大家)赶紧下跪啊”。这种近乎失控的大型作妖场面,简直要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这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吗?
沈巍是“大师”吗?应该不是。他本人也连连否认“大师”称号,称自己只是读了不少书,并不是什么大师。对于自己的人生,他也曾喟叹“原本以为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为社会做一番贡献,但怎么也没想到会沦落至此”。他的经历的确也让人无语:大上海一枚小公务员,爱上捡垃圾,遭投诉,被单位劝退,每月工资照发,从此,他走上捡垃圾的专业道路,没有结婚,不与家人来往……在这样的用上海话来讲“一乌尽糟”的人生中,爱读书的习惯一直陪伴他,也是唯一让他出尘的一道光。因为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形象,以及“腹有诗书”的“口吐莲花”,他迅速在各种短视频的传播中爆红,让有“扫地僧”情结的国人兴奋不已。然而,会“掉书袋”,不等于是大师;各地掌故、文学电影都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也不等于就是大师。中国人讲究“学以致用”,讲究学问要“经世致用”。“学富五车”的沈巍也很懂得这一点,他的人生理想是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最不济也可以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然而目前来看,他所讲的道理并不高深,并且也做不到学问的融会贯通。尽管能口若悬河大谈稻盛和夫、房地产,终究也只是“纸上谈兵”。一个想积极入世的人,却被包装成“出世”的高士、“得道”的隐士,其间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沈巍也很清醒。他再三劝大家“不要看我,去看书”;他指出“我知道你们把我当猴儿耍”;他也苦恼于往日的平静不复,出门一趟变得非常艰难,他热爱的捡垃圾事业也被迫中断……然而,商业这一台巨大的机器运转起来,火花四溅,又岂会轻易停止。围追堵截“流浪大师”的闹剧,以疯狂的态势蔓延……沈巍疯了吗?这些丑态百出的粉丝疯了吗?“沈巍没疯,这些人也没疯。”旁观者冷静地点出狂热背后的真相:“无利不起早”。只因为标签一贴,“流浪大师”瞬间就变身成“流量大师”。在某视频平台上,“大师在流浪”话题的合计播放量超过了2亿;自封的“师娘”一开账号,迅速吸引数十万关注;自媒体只要傍上“流浪大师”,关注度瞬间蹭蹭蹭上去了……这不由得让人感叹:在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由于传播平台、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传播速度的迅猛,各种“封王”、被神化,都变得便捷了。然而,被神化的结果不过是被异化、被消费罢了。
围绕“流浪大师”的好戏貌似意犹未尽。虽然这两天“流浪大师”暂住的店铺已开始装修,沈巍已两天未露面,仍然有全国各地的网友络绎不绝慕名赶来。某些自媒体在编造“流浪大师”传奇身世之后,又设计包装出“私生子红衣哥”、“网红路人奶奶”……无下限的操作,使得这光怪陆离的都市景观,呈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斑斓色彩,荒诞之极,却也丑陋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