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中科院召开的“中国科技70年道路与经验”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院士们围绕中国科技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把基础和应用分成上下游不利于科技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线性科研模式。继续沿用固定的科研模式,可能会延缓我们实现科技强国的进程,新时期要有新科研模式。
我们要转变线性的科研模式,更加重视基础性的发明。我们一直把科研工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为上下游的关系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是平行的,没有绝对先后,发明和发现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重大的发明往往包含新的发现。
近几年我们应用研究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上世纪大概在20%左右,现在降到10%左右。而国外应用研究占20%—50%。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鼓励应用研究,多做源头上创新,克服重论文、轻发明倾向,更加重视基础性发明。
国家正在筹建国家实验室,但在新兴领域,我们要像重视国家实验室一样,重视企业里的创新实验室。信息领域的重大发明,包括集成电路、晶体管、主流操作系统等都是出自企业。我们要改变成果转化的观念,真正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成果转化的基本思路是从技术出发找市场,这是违背企业发展规律的,成功的企业一定会根据市场找技术,一旦企业真正有对技术的需求,一定千方百计吸收有价值的技术,不需要大学和科研单位漫无目的地做工作。真正的技术转移只有两条路,一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形成市场牵引的创新生态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
诺奖中学科交叉比例已升至四成以上
过去的70年,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成绩值得骄傲。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要支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仍然差距不小。在这个时期,战略选择和对应的改革十分重要。
科研范式变革带来重大机遇。有一种观点认为,数据密集型将是新的科研范式的特征。但事实上,重视科学研究内容、方法和范畴的根本性变革才是最为重要的,比如静态平均的研究应当转向动态结构的复杂性研究。我们不应回避困难。
学科交叉已成为新科学突破的主要途径。据统计,过去1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学科交叉成果的比例已从上世纪的20%上升到40%以上。各种学科交叉研究机构层出不穷,传统的学科布局和科研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工程研发三类研发活动的非线性互动关系,已经成为各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率的关键。对基础研究而言,科学前沿和需求导向是“两条腿走路”,这两方面科学问题的凝练机制十分重要,这种互动关系应当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此外,培育更年轻的优秀学者和鼓励原创是当务之急。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李静海)
来源: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