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胡海岚课题组去年曾于《自然》同一期期刊中连发两篇文章,揭示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Nature双黄蛋”已经非常难得,更令人赞叹的是,胡海岚教授自己的直博学生也人手一篇“CNS”(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细胞》《自然》《科学》三本杂志)。我们分享胡海岚教授在复旦大学讲坛上的一次快速回答,或许可以一窥学术攀登的奥秘。
《自然》“双黄蛋”
问:您2018年年初在同一期Nature(《自然》杂志)发表了两篇研究长文,这种情况还是比较罕见的,当时也引起了比较大的轰动,能不能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投稿经历?
答:这个工作我们最初是从蛋白质组学里发现的kir4.1分子入手的,我们曾开玩笑地说过这个可以发一篇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自然》的子刊)。因为组学的数据我们曾经发过一篇Science(《科学》杂志)文章。但是没有想到,做着做着,就做成了两篇Nature,像刚才大家在报告中听见的,在课题推进的过程中又冒出来很多意外但是非常有趣的现象。所以,做科研过程中确实会有很多这样的意外或者惊喜,一个不符合预期的现象当中可能孕育着一个重大的发现。
“CNS”人人有
问:周亭亭师姐来我们CNS一作论坛的时候说过,您的每一位直博生毕业都有一篇“CNS”。您在选题上的敏锐度以及对研究方向的正确把握让我们十分钦佩,我们想问您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答:我们实验室之前一直比较小,到目前为止毕业的直博生有五位。他们确实都发了一篇一作,或者共同一作的《科学》。另外还有两位,一位是硕士做了我两年的实验室管家后考博,还有一位是在四年级的时候转组过来,他们两位合作发了一篇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神经科学》杂志)。
我在2014年开始招博士后,两位博士后也一起发了两篇《自然》,目前都晋升为了我们医学院的讲师。对这个记录,我很自豪,但也觉得这个记录还是很难保持的。我对现在学生说,你们不要有压力,只要把一个有趣的问题好好地去探索,得到一个很solid(坚实)的结果,就算你发的是一篇Neuron(《神经元》杂志),或者是J Neuro杂志也都会很有前途。
来源:BioArt、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团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