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在即,作为长三角核心成员,江苏打什么牌、出什么招,备受关注也备受期待。面对乱云飞渡的世界变局、百舸争流的全国大局,江苏既要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也要自加压力、勇挑重担,面向国家战略谋划重点突破,以攻坚性战略突破赋能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构筑“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新优势和新引擎。
锻造大国重器,为我国参与大国博弈贡献力量。长三角地区科技、产业综合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打造“大国重器”的核心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江苏要进一步推动与长三角两省一市共同打造“大国重器”。江苏的重点突破方向为:积极参与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并更主动迎接其服务辐射,推动“上海创新+江苏创新”“上海创新+江苏制造”向“大国重器”聚焦。深度参与长三角在手的“大国重器”研发制造,在C919客机燃油系统、液压系统南京“江宁造”,C919复合材料“镇江造”等基础上,力争在“大国重器”长三角造中融入更多江苏元素。面向江苏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新造一批“大国重器”,组织力量梳理13个重点产业集群和4个世界一流产业集群的成长路线图,瞄准有潜力的领域重点突破,打造一批富有江苏特色的“大国重器”,拓展国家“大国重器”谱系。
突破重大外资项目,做强新时代中美经贸“压舱石”。长期以来,经贸关系被视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但这一地位正在受到冲击。长三角是中美经贸人文交往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必须主动作为、有所担当,争当中美经贸矛盾化解的重要力量,这是长三角履行国家使命的重要体现。江苏的重点突破方向为:一是着力推进重大外资项目特别是美资项目突破,延续上海整体引进特斯拉的态势,强化江苏吸引外资基础好、配套能力强、发展空间大等优势,塑造江苏开放新优势。二是为中美理性竞争合作提供示范。江苏经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与美国企业会形成正面竞争,另一方面也在更高平台上开辟了中美深入合作空间,江苏企业可在与美国企业理性竞争、合作共赢上探索更多成功范例。
做强核心城市,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合。纵观全球,世界级城市群牢牢占据全球资源要素枢纽中心、控制中心的核心地位,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在长三角共建世界级城市群中,江苏的重点突破方向为:在更高站位推进苏锡常一体化,推动苏锡常城市连绵带向更有内聚力的巨型城市转变,以此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极核。面向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南京“首位度”,按照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功能定位来提升南京创新、产业、枢纽、服务、国际化等综合功能。以宁镇扬同城化为引领,进一步加快苏南苏中跨江实质性融合步伐,加速扬子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步伐。面向世界级城市群探索“飞地经济”新模式,重点推动与上海的“飞地经济”合作,不仅要在产业对接、利益分成等方面进行合作,而且要注重在观念、制度等层面全方位对标学习上海,从根本上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锻造独特竞争优势。面向世界级城市群构筑多样化特色空间,强化江苏城市体系完整的特色优势,高起点培育大中小城市、特色乡镇、田园乡村等生产、生活、生态、人文、创新等各类空间,锻造基于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颜值生态、高水平人文的城乡空间格局。
引领绿色转型,打造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示范区。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其实质是在创新和绿色化之上实现城市发展的根本转型。江苏在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生态担当”,不仅体现为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优质生态区,也要以优质生态涵养创新要素,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区。江苏的重点突破方向在于:打造生态1.0版——好生态。采取切实举措弥补部分地区较为严重的生态赤字,强化江苏产业的生态底色。打造生态2.0版——丰富的“生态+”。江苏要把生态作为本底和撬动因素,大力发展“生态+”,形成丰富的生态型产业和业态。打造生态3.0版——富有活力的区域生态系统。通过构建“物种”丰富、竞争充分、共生进化、新奇涌现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经济的充分涌流,真正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标杆区。
释放人文与治理价值,增强国家软实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与加强人文及治理相结合,必将释放独特的软性价值。江苏的重点突破方向为:注重涵养创新文化,挖掘、激活蕴藏在江苏悠久文脉中的创新特质,提炼、升华江苏新时期蓬勃兴起的创新实践。同时,辩证看待江苏表面上呈现出偏于安稳或保守的地域文化的两面性,既赋予其开放性、进取性,也葆有其严于自律、高端高雅的价值。主动参与区域治理,在区域协作中提升长三角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整体水平,推动形成长三角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强化区域合作“可置信度”。一方面以“信用长三角”建设为主抓手,通过柔性承诺,即基于声誉的承诺建立信任、实现合作;另一方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合作机制的制度约束力,为江苏融入长三角提供更加稳定的制度预期。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江苏省金融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