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蒸煮模式”下,如何健康度伏天
2019-08-06 09:33: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顾小萍  
1
听新闻

  

市急救中心医护人员正在急救转运患者。 本报通讯员 国立生供图

  连日来的“连蒸带煮”,不仅中暑患者增多,心脑血管疾病、情绪病、空调病等各类患者也明显增加。盛夏酷暑,如何打赢健康战?

  多少人热到中暑?16天内有229人呼叫120

  “请出车前往工人新村,疑有一位老人中暑……”7月31日下午3点34分,位于中大医院内的120城中急救分站内,120调度指挥中心调度信息传来。急救医生何建军迅速拨通呼救家属的电话,“我们急救人员马上到,你先把家里的空调打开,用冷毛巾帮老人擦拭,同时可以给她口服一点人丹或藿香正气水。”放下电话,何建军喊上护士李泽慧以及司机立刻开车前往。10分钟后,120急救车抵达工人新村。

  烈日下到处都是热烘烘的,抬着担架一路小跑爬上3楼,何建军和司机已是满头大汗。“又是因为舍不得开空调,热得中暑了。”何建军边从急救箱里拿出一次性冰袋帮老人敷上,边用听诊器听老人的心跳。温度计显示老人的体温已达39.6℃,“小李,赶快帮老人输液,失水太严重了!”输上液,何建军和司机抬着担架速速下楼,把病人抬到楼下,他俩的衣服已被汗浸透了,但谁也顾不上这些,继续车上的急救处理。急救车再一次拉响警笛,往最近的中大医院赶。

  将老人交给中大医院急诊中心后,何建军准备回到急救站内喝口水歇一歇,此时,120调度指挥中心的电话又来了——兴卫村一老人疑似突发脑梗。何建军和队友们再次出发。“24小时共分两个班次倒,最近高温天气出车次数增多,到班后几乎没有片刻休息时间,有时午饭到下午3点还没有吃完。”何建军告诉记者,最近一个班次需要出车14趟左右,较平时多了五六趟。

  就在前一天下午5点多,省中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一位78岁的老人,同样也是因为不开空调导致中暑,送医时已经昏迷,并且多脏器出现衰竭。接诊的急诊科主任医师藕二祥告诉记者,患者到达医院时体温高达41℃,被诊断为热射病。通过一系列抢救措施后,老人生命体征才逐渐平稳,晚上8点后被转至急诊EICU。

  这些天究竟有多少人热到中暑?来自市急救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21日至昨天,120共接到229名中暑病人的呼救。

  何建军提醒,中暑应以预防为主。天热时,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午后高温时段。外出时最好随身携带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一旦发现中暑病人,首先应将病人迅速带离高热环境,移至通风好的阴凉地方,让患者躺下休息,解开衣扣,脱去衣服,向身上喷洒凉水或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颈部、腹股沟等处降温,并给含糖或电解质的饮料。对病情危重或经适当处理无好转者,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急救保障能跟上吗?500多名急救人员全力护航

  除了中暑患者,近期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患者也明显增多。南京的急救保障能跟得上吗?

  “丁零零、丁零零……”记者7月31日上午10点到达市急救中心通讯调度指挥中心时,电话铃声此起彼伏。5名调度员一直在忙着接听呼救电话。通讯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上,显示着当天值班救护车信息、道路交通实时路况、车载实时监控及患者生命体征向医院实时传输等信息。值班救护车信息栏内显示,绝大部分救护车都处于出救状态。

  “出梅后,受高温影响,中暑、心脑血管疾病、外伤等患者明显增多,每天出车达到450次左右,较出梅之前增加了20%左右。”通讯调度科科长高明告诉记者,接到市民呼救后,他们会调度距离患者最近的急救分站的医生和车辆第一时间前往。

  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保障高温急救,中心早就制定了高温天气应急预案及高温天气相关疾病的急救流程,同时备足备齐了抢救物品、药品和物资等,加强急救车辆和设备安全检查,确保救护车、车载医疗设备时刻处于完好状态。数据显示,目前,南京市急救中心和各网络分站每天共有500多名急救人员全力护航急救,白天60多辆、晚上30多辆救护车穿梭于大街小巷。

  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有的120急救车可以实时看到医院抢救室、观察区还空余多少床位,排队患者人数多少等信息,从而有效帮助急救中心第一时间做出合理判断,争取更快的抢救时间。

  各大医院也积极做好高温救治各项服务。8月1日上午,鼓楼医院江北国际院区心脏介入中心正式开放,“高温导致的心脏疾病患者明显增多,本部172张床位日日爆满,这个中心开放后,江北及周边地区的患者无需再辗转至江南就诊。”中心主任徐标表示,对于心肌梗死病患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每延后30分钟进行心脏血运重建,患者死亡的风险就增加一倍。

  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近日每天收治的急诊病人较春秋季节增加了20%。为让患者尽快得到有效治疗,急诊中心设立了急诊加强班,急诊医生当日下班后不能离开,还需在医院备班,一般要工作到晚上10点。在急诊大厅一侧还设置了“中暑绿色通道”,中暑患者进入医院后可直接通过绿色通道送到抢救室。急救室中备有冰块、急救药物等物品,帮助病人采取物理降温等急救措施。

  户外锻炼还能照常吗?空调吹久了应出来活动,晨练要等日出后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运动一族。但记者从各大医院获悉,因运动而中暑的也有不少。这种天气条件下,究竟要不要进行锻炼?南京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江浩表示,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群,每天都应抽出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主动适应自然气温,进行耐热锻炼。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温环境下行走或锻炼,应该逐渐增加强度,让身体慢慢适应外界环境,不要马上就进行激烈的运动。

  每天清晨,市民广场和街头公园里都有不少坚持晨练的人。“夏天昼长夜短,天亮得早,不少中老年人天一亮就起床出门锻炼,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相关专家表示,习惯晨练的人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开始,不能太早。早晨太阳出来之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时候,此时锻炼,难以呼吸到新鲜氧气。待太阳出来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以后,锻炼才是比较科学的。

  另外,经过夜间长时间的睡眠,早晨人体失水较多、血液黏稠度较大,再加上天热,身体内的水分蒸发较多,过早晨练,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江浩还提醒,老年人夏天一次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以20—40分钟为宜,避免出汗过多。

  【小贴士】

  夏季多食3种肉、3种蛋和3种奶

  “热得没胃口”,这是很多人一到餐点的“口头禅”。不少人除了早饭喝点稀饭,午饭和晚饭便以西瓜等水果代替。怎么吃、该吃啥,成了高温天气下的一个“烧脑难题”。

  “民间谚语说‘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药抓’,极大地肯定了西瓜在夏天的王者地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何丹丹称,中医认为西瓜性寒,味甘,归心、胃、膀胱经,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素有“小白虎汤”之称。西瓜不仅含水量高,同时含有蛋白质、糖、钙、磷、铁等元素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营养价值高。但要注意的是,西瓜毕竟寒凉,吃多了易伤脾胃阳气,引起腹胀、腹泻,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者、感冒初期、口腔溃疡、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者,也不宜多食。

  省中医院专家建议,夏季用餐可多吃3种肉、3种奶、3种蛋。

  3种肉,即鸭肉、兔肉和鱼肉。中医认为,鸭肉味甘、咸,性微凉,能补阴益血,利水润肺,清虚热。民间有“夏吃公鸭,秋吃母鸭”的说法。不过,鸭汤并不适合所有人,像腹泻、肠胃炎患者以及血脂高、肥胖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宜食用鸭汤。鱼类富含优质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3种奶为酸奶、羊奶和豆奶。3种蛋则为鹌鹑蛋、鸭蛋和鹅蛋。

  本报记者 顾小萍

标签:急救中心;急救;医护人员
责编:崔欣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