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浙江段自南浔起,至杭州终,全长120多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一般以东线为代表,河道狭窄、弯曲,终年可通机动船舶。当前可通行300吨级的船舶。这条运河在杭州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不可比拟的重大意义,它承载了无数来来往往的船只,更承载着一代代运河人的记忆。
如今当我们站在拱宸桥头,仍能看见一艘艘的货船缓缓驶过,运石头的,运沙的,运煤的……而如今的桥西则住着许许多多的运河人,他们有的在运河边出生成长,有的在运河上辛勤工作。姚奶奶便是其中的一员,她在这条运河上留下了近三十年的青春,而今则在运河边安享晚年。
初识姚奶奶
记者见到姚奶奶时,她正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向离家不远的垃圾桶,去拾那边的废纸。她捡出一个纸箱子,沿着边将它扯开拉平,把周围的废纸收收拢夹进去,然后用颤抖的脚费力地踩到纸箱子上面去,眼睛却仍盯着垃圾桶在搜寻着,发现没有什么可以拾捡的东西了,她便捡起来一扭一扭地往回走,最后将那一沓“战利品”藏进空调外机的盖板下面。记者试图帮忙,姚奶奶却一把打下记者的手说:“脏,你别动。”她和记者说,捡这些废纸可以卖点钱,但是要藏好,子女看见的话是要骂的,嫌她丢人,“这有什么丢人的呢,又不偷又不抢,去偷去抢才丢人呢”,她说。
开船的日子
姚奶奶年轻时是在运河上开货船的,那时候,除了沙石煤矿,货船还要运吃的、用的、穿的,像大米啊,稻谷啊,黄豆啊,衣服啊这些她都运过。她说以前在农村干活太辛苦,父母带着她从江苏盐城过来投奔杭州的亲戚,“说开船不辛苦,结果还不是那么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最苦啊”,姚奶奶笑着说。以前,从杭州到嘉兴桐乡、海盐、平湖,姚奶奶来来回回在运河上开着货船跑了不知道多少回,最远的时候去过上海。说起上海,姚奶奶连连道危险,潮水涨上来涨得很高很高,连人带船都举起来,还要去绑货物,吓都吓死了。
从21岁那年起,她便和丈夫一起开船,两个人一条船,轮起来开,白班一般是早上9点到下午5点,晚班则从下午6点开到早上4点,所以晚上经常整晚整晚地不睡觉,要睡也就睡在船上,平时只有上货下货的时候才下船去买买菜,带回来在炉子上烧来吃。虽然生活在水上,鱼倒是不常吃的,“鱼搞不到,也没空去搞”。那时候单位里也没有什么休息的概念,就整天整天地开船,有事情的话要请假,不然领导说让去哪里就去哪里,不准还嘴的。
说来奇怪,在水上三十几年,姚奶奶却是不会游泳的。因为船上没有护栏,供人走的过道又很狭窄,姚奶奶常常掉到水里去,有时候跑几步一不注意就掉下去了。89年的时候,运河里的水又黑又臭,她也掉下去过,还呛了水,“也不觉得恶心,反正喝都喝下去了”,姚奶奶笑了起来,带着点狡黠的神色,脸上分明浮现了一个聪明美丽而狡猾的小姑娘的模样,而这样的神情在她说最快乐的事时也同样浮现过:“最快乐的事啊,就是有时候国家会派船来拖我们的船,那就不用开船啦,坐在船头上吹风,很风凉很惬意。”
姚奶奶是55岁退休的,她说:“那时候有个女的,差不多也是55岁要退休了,结果那天去上海,掉到水里去了,水又快,又是夜里黑漆漆的,就这样看不到了,危险啊,所以我老头子叫我赶紧好退休了,多少吓人啊,干了一辈子,结果最后……哎。”
现在的生活
“以前在船上,小孩就留在杭州给人家养,拿伙食费给他们。3个小孩,读书都读不好,没人管啊,现在是好了哦,就是那时候他们没文化,过得也辛苦。”现在,姚奶奶已是四世同堂,外孙的小孩已经3岁大了,平常儿女一周回来看一次,没人来的时候还是孤单冷清的,她一般就在附近走走,搞搞卫生,桥是走不过去了,菜都是儿子女儿买回来的。
“以前运河浅,一下雨沙泥就冲到河里去,后面石板弄好了就好了,现在水也清起来了,又可以洗衣服了,就是老了,洗不动了。现在国家好啊,以前老人不做就没得吃,现在我做不动了,政府有保障金,过过么也好过了。这个房子也是拆迁的,以前那边只有18个平方,现在有60个平方,楼上是睡觉的,就是要走上去不方便,现在腿脚不行了,不过平时也不走上去的。呐,门口的马路也修得这么好,又平又阔,花啦草啦也都是公家种的,以前哪里有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