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戏曲之美,歌吟赏心乐事
2018-12-06 08: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吴雨阳  
1
听新闻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开幕仪式上,配合暖场专题片播放的是一曲清丽曼妙的《牡丹亭》。江南戏曲的代表、600年前诞生于昆山的“百戏之祖”昆曲,娓娓如诉,韵味悠长。除了昆曲,“太湖一枝花”锡剧、丝竹悠扬的评弹、啼笑隽永的越剧、包容时尚的沪剧等地方戏曲都在这片山灵水秀的土地上绽放风采。“戏曲与江南文脉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从文脉流传视角,剖解戏曲发展与江南文化的内在关联。

  昆曲,作为中国剧种中最具有文学性的剧种,恰恰诞生于江南,这不是偶然,而是文化上的必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说,文脉是基础,戏脉是支流,没有文化的支撑,戏曲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对吴江沈氏家族和苏州一带大部分昆曲演出进行研究,朱万曙发现,明清时期参与戏曲创作的文人士大夫越来越多,很多人家中都有戏班子,吴地民间戏曲发展非常蓬勃。

  朱万曙认为,江南文脉,广义上来说是文化之脉,狭义上来说是文学之脉。从文学之脉来说,戏曲和文学是重叠的,戏曲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但作为呈现在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它和文学既有重叠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明代,写传奇剧本、玩家班,是文人的生活方式。朱万曙说,诗歌主要体现抒情传统,小说主要体现叙事传统,戏曲文体却把诗、词、骈文、散文和小说的特点、风格融合在一起,是十分复杂的综合性艺术。文人们,尤其是江南的文人们,玩的就是这种“十项全能”。这给后世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财富,遍及文学、音乐、美术、舞台等各个层面。

  明清时期士大夫为了探讨文艺、怡悦情性,往往自发结成组织、团体。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水云认为,文人结社与演剧度曲的结合是明清时期江南特殊的戏剧文化现象,推助了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繁盛,提升了江南戏曲的艺术水准。“社集可以让文人曲家和戏曲演员直接接触,做现场教学。”刘水云说。由于文人对戏曲的喜爱,明代乐伎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南京、苏州、杭州等江南歌舞繁华之地,是文人结社交游的乐土。为今人所熟知的“秦淮八艳”纷纷成为社团小集体的核心人物,士大夫和乐伎情感上的依恋和倾慕,在造就了一段段传奇的同时,推动了文人结社和戏曲的融合。

  士大夫参与戏曲创作使其由俗而雅,《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桃花扇》等昆曲剧目终成经典。

  江南戏曲的文人属性,使得这一艺术形式过于表现文人生活情趣和孤高品格,随着俗文化的发达,清代中后期昆曲和其他剧种之间著名的“花雅之争”,本质上是江南雅文化遇到的挑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金民选取“花雅之争”这一重要的史实,从经济史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官府对花部剧种的禁演并未产生明显的“打击”效果,昆曲市场逐渐凋零。刘水云认为,从中可看出到了清代后期,由于花鼓、滩簧、弹词等“接地气”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江南城乡的日常生活,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但今天,昆曲这样的阳春白雪再度复兴,所谓“盛世元音”,说明了江南文人生活方式重遇合适的时代气候。

  记者 吴雨阳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