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以技为舟,驶向心灵彼岸
2018-12-06 08: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马薇 浦敏琦  
1
听新闻

  江南之美,也许是杏花春雨中的一场邂逅,也许是诗词书画中的一次穿越,也许是戏台上吟唱千年的粉墨传奇,也许,是一座风雅的园子,一把温润的茶壶。

  千年文脉,融古汇今,匠心永驻。那一件件寄托着江南人精致生活态度的“长物”,点缀了数千年来江南人的生活空间,更成为心灵寄托的重要承载,浸润成这片土地上特有的文脉精髓。

  匠作:中华文化的耀眼亮色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公元1621年,苏州文人文震亨,在他记述器物的著作《长物志》里写下这一句话,表达了对精湛的江南造园技艺的推崇。

  经济的富庶、文人的情怀、工匠的创造,孕育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江南园林。亭台楼阁,叠石理水,一草一木,一窗一景,无不精妙绝伦,世界惊艳。江苏省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杜顺宝评价道:“江南古典园林自然风景式的布局和精巧的营造技艺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耀眼的亮色。”

  “江南园林,明看苏州,清看扬州,民国看无锡。”古建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一生对江南园林倾心不已。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从一个古董商那里得到一批中国明代家具,想放置在二层的东亚艺术馆里,却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陈设方案。东亚艺术馆特别顾问方闻就此求教陈从周。陈从周脱口而出:“明代家具当然要放在明代建筑里,苏州园林是最合适的。”在陈从周的撮合下,一批优秀的苏州工匠被派到纽约,连同大量特制的楠木、银杏、香樟和砖瓦,在大都会博物馆里依照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复刻了一个园林,起名“明轩”。

  “明轩”是第一个出口的苏州园林,从此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江南园林的“中国风”。今天,仅江苏一省,就有拙政园等9座古典园林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江南文化之独具匠心,在风雅精巧的园子里,也在美轮美奂的工艺品中。

  一印、二捏、三扢、四镶、五板,从下而上,由里到外,搓搓捏捏就成形,敲敲拍拍就有面。国家级非遗无锡惠山泥人代表性传承人喻湘莲,虽年过八旬,手里的活可一点没生疏。“心中有数,手下就有活。”喻湘莲说,手捏泥人不像雕塑,全凭手感。除了姿势动作要活灵活现外,泥人喜、怒、哀、乐的不同情绪也要靠匠人一手捏出来。

  穿针引线、下针提线,寸人豆马跃然锦上。无锡技艺与江南文脉论坛上,受邀现场表演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红育,举手投足间既有江南女子的细腻和温婉,也透出江南艺人的专注与巧思。一幅《饮中八仙》绣品,100多个文字细若蝇毫,人物头像和绿豆差不多大小。拿起放大镜细看,只见笔锋流畅利落,人物须眉毕现。“精微绣,底料、针、线三方面都得下功夫。”从15岁开始学习刺绣,赵红育三十多年浸淫,逐步形成了一套无锡精微绣的独门绝技:底料要紧密,经纬线绝不可松散;针要细、长;线,则运用分捻技艺,分得越细越好。特别是人物的眼睛、眉毛等细微处,一根丝线,捻松、劈线,分成70份,赵红育只用其中的一份。

  技艺之美,在乎“匠心”。江南人“不贵空谈贵实行”,专精一技。脱胎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苏绣,用上等蚕丝线编织的绒花,采用植物染料印染的蓝印花布,用100多种工具烧制而成的紫砂壶,造就了精致考究、风雅灵动的生活,留下了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茶叶、刺绣、云锦、玉雕、漆器、湖笔、宣纸、剪纸、泥塑、陶艺、苏式家具等江南工艺品,更是精益求精、巧夺天工,至今行销天下,享誉世界。

  文心:洗尽铅华的灵魂归宿

  “中国文化的俗和雅,都集合在一把紫砂壶中。”

  作为紫砂工艺的代表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亲眼见证了紫砂工艺如何从最初的一项民间技艺,发展成为江南文化的代表。“小时候,我跟随顾景舟大师学习制壶。老师手中的壶越做越小,但壶中蕴含的文人气息越来越浓。”

  宜兴紫砂壶,以造型讲究、工艺精湛、风格雅致著称于世。传说,紫砂壶诞生在明代宜兴金沙寺的僧人手中,恰在此时,书生吴颐山正寄居寺内,供春空暇时,就向寺僧学习制壶技艺。当吴颐山的壶器烧造出炉时,一种暗淡而深厚古远的栗色,让他惊讶不已,这就是著名的“供春壶”。

  似乎从诞生的那一刻起,紫砂壶就深深烙上了文人审美的基因,而“供春壶”也开启了紫砂壶从实用走向审美的开端。

  一壶一世界。紫砂壶是“个性”鲜明的艺术品,工艺大师的个人气质直接影响了紫砂壶的造型与风格。许多名壶,无需看印章,一望可知出自谁手,所谓“壶如其人”。

  供春之后,时朋、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直到二十世纪的任淦庭、顾景舟等等,紫砂名家辈出,名壶争艳。诗人、书画家的加入和骚客雅士的把玩,又为紫砂壶注入了浓郁的人文意趣和艺术品性。

  清代的《烹茶洗砚图》里,一个童子仰首观察水榭顶上的仙鹤,手里扇着炉火,用提梁壶烧水烹茶。主人是文士模样的人物,身边的案上,一张琴、一函书,书边就是一把紫砂壶。

  作为江南文脉的另一个显著载体,江南园林,也因为文人的直接参与,最终成为文人生活的港湾和精神的寄托。“狮子”之禅理佛韵,“网师”之江湖渔隐,“拙政”之巧拙自许,“退思”之进退坦然,以及“个园”风骨、“瞻园”幽思……人的命运,城的脉搏,于园林中若隐若现,折射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江南园林是一座桥,连接两个审美世界——物像世界和精神世界,最终通向心灵的居所。”浙江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副院长王欣教授认为,江南园林是以山水写人文,呈现出“景面文心”的美学意境。和西方园林不同,江南园林更像一艘船,承载着文人向彼岸前进,在山水风景中寻到灵魂的归宿。

  江南文脉绵长,传承的是手艺,更是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哲学智慧及其所构建的精神家园。

  “虽为人作,宛自天开”,江南园林千年相传的造园精奥,背后是中华文化“人与天调、天人共生”的哲学思想。对江南人来说,造园师法自然与画家、诗人赞美自然山川之美如出一辙。时至今日,“有若自然”仍然是判断造园水平高下的最高标准。

  江南民间技艺中呈现出一种对泥土的钟情,这是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江南文人投射在乡土上的深邃目光。无锡泥人的形象代表“大阿福”,永远一副憨笑的模样,抚慰着在生活的沟沟坎坎中努力挣扎的人们。宜兴紫砂壶以“五色土”为泥料,让品玩者把五行五色捧在手上、揣在怀里,就像捧着万物的根本,揣着一个大千世界。

  创意:融古汇今的奇思妙想

  今年9月,以“特色江苏,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在扬州盛大启幕。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担纲主持的园博会主展馆,以“别开林壑”的古典园林之美,赢得各方激赏。

  园博会主展馆,设计创意来自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扬州东园图》。这座从古图上走下来的江南私家园林,内里却是一颗现代公园的心。“集自然之谐、文化之脉、地标之美、功能之序、科技之新、持续之用,这是江南新园林的发展愿景。”王建国说。

  江南文脉跋涉千年,传承与创新是不竭的源头活水。

  技艺层面,当代江南园林在传承师法自然的传统建造技术的同时,正朝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引领的生态健康建筑发展。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介绍,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江南园林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着力打造既融合传统风格,又体现时代特征的园林精品。2017年,我省启动实施传统建筑和园林营造技艺传承工程,从抢救性保护、原真性记录、系统性研究、人才培训、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发力,全面传承园林营造技艺。自2000年以来,我省每两年举办一届省园艺博览会,二十载造园筑梦推动园林创新建设,园林文化历久弥新。

  价值层面,精美的江南器物逐渐从文人雅赏走进市场大潮和百姓生活。2016年,赵红育领衔的无锡精微绣迎来了一次成功的跨界合作——与飞亚达合作设计腕表。表盖上,薄如蝉翼的同一绢面上展现出一正一反完全不同的精美画面:正面,憨态可掬的褐色猕猴一手攀着树枝,怀抱一只鲜美的蜜桃;背面,一只金丝猴跃然于眼前,手中捧着鲜红的果实。“精微绣是一件精细活,算不清多少光阴都凝结在了丝线和针法上,这正契合了手表计时的功能。”

  融合建筑、绘画、音乐、诗词、工艺等多种综合艺术的江南匠作,在世界舞台上散发出愈加夺目的光辉。江苏省设计大师、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凤春介绍,自“明轩”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复制以来,江南园林逐步走出文人孤芳自赏的“囿园”,走向开放共享的世界舞台。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中国园林已累计出口100余座,仅苏州出口海外的园林就有60余座,每年接待游客约1800万人次,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政治友好和经济共荣的杰出代表。

  发端于宋代羊角山古窑址的宜兴紫砂因其雍容大度的胸怀、器宇轩昂的气质,被国外人士誉为“华夏明珠”。改革开放以来,宜兴紫砂已经向全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其深厚的人文艺术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在海外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的使者。

  江南匠作的传承和创新之路远非一帆风顺。近年来,无论是园林界还是手工艺界,传统工匠队伍老化、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的困境愈发突出。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表示,随着大师们年岁已高,年轻人要挑起传承和创新的重任,“融古汇今,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它的功能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让江南文脉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记者 马薇 浦敏琦

标签:江南;中华文化;园林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