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她继承千年泰伯故里的荣耀,铸就百年工商名城的辉煌;作为长三角文化大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的无锡,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开放包容。
历史,留给无锡丰沛迷人的文化遗产。现实,无锡呈现给世界的是勃勃生机。如今的无锡,延续千百年的人文脉络,依托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做好弘扬江南文化的旗手;聚焦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增加文化显示度,正在打造水韵之城、工商之城、影视之城“三大文化标识”。
当好文化建设高质量“领跑者”,无锡这座千年历史名城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努力树立高质量的文化新标杆,传播高质量的文化新风尚,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健康、持续、积极的精神指引和文化滋养。
植根丰厚底蕴,涵养无锡独特个性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色和独特个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最显著标识。全球化时代,更要避免“千城一面”的共相,彰显一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无锡的独特韵味在哪里?这里有泰伯奔吴、建都梅里的源远流长,涵养了吴文化的深厚底蕴;这里是鱼米之乡、江南富庶地,连百姓们也周身散发着文化的自信和魅力;这里还是“教授之乡”“书画之乡”“民族民间音乐宝地”,是顾恺之、徐霞客、徐悲鸿、华彦钧、钱穆、钱钟书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故乡;这里是太湖佳绝处,太湖是无锡的名片,环境是太湖的灵气,文化是太湖的底气。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太湖新城,集秀美山水和灿烂的吴文化于一体,从无锡大剧院到巡塘古镇,通过吴文化、工商文化的交汇,不断夯实着它的“文化软实力”。
对无锡这座城市,了解越多,就爱得越深沉。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不让它们在历史的尘埃中失去光泽,甚至发出更闪耀的光芒,是今人当仁不让的职责与使命。
在加强地方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上,无锡始终走在前列。而今,大运河(无锡段)、黄埠墩、西水墩成功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惠山祠堂群跻身《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清名桥、荡口古镇等相继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名镇。无锡精微绣、惠山泥人、无锡道教音乐、吴歌等通过非遗濒危项目“记忆工程”,被拍摄影像资料进行抢救性保存,非遗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普及活动在城市和乡村热火朝天。无锡正成为一座更有人文情怀、更具文化底蕴的“江南文化名城”。
在无锡,文人获土壤、文化获尊重、文脉获传承。留住历史文化名城的“根”和“魂”,在返本开新中迈向未来,成为这座城市的抱负。
锐意改革创新,激发城市文化活力
一个城市要养成独特的文化气质,袭常是最大的制约,追求新变是唯一的路径。城市文化不仅需要积淀,还需要振兴,更需要注入改革、创新的活力因子。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强大的城市才是活力无限、魅力散发的城市。
舞台上,一张透明幕布如一道永远无法翻越的大山,把两个相爱的人分隔开来……刺绣、评弹、旗袍、长衫等浓厚的江南元素浸润了所有观众的心扉。身穿中国传统服装的演员们,在观众热情洋溢的欢呼声和掌声中,一次又一次谢幕。这是无锡原创民族舞剧《绣娘》今年在荷兰和英国演出时的华美场景。
两年多前,无锡文化系统深入贯彻“管办分离”改革,在原市演艺集团、无锡市影剧公司、无锡大世界影城公司基础上组建成立无锡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用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出舞剧《南国红豆》《画女情怀》、歌剧《二泉》、锡剧《锡商》、小品《中秋夜话》、滑稽戏《屋檐下的蓝天》等一批精品力作,成为无锡市经济文化改革创新的成功代表,奏响了华丽转身后的精彩乐章。
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无锡还探索出了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方法。两年前,华氏后裔筹资600多万元参与修缮江苏“省保”华氏始迁祖祠,成为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典型事例。如今,修复中的小娄巷显现出大宅云集、庭院深深的名巷风貌,各类土建有望年底完成。其中,小娄巷50号就是由秦氏后人筹资近百万修缮,还吸引了英国BBC前来拍摄“秦氏故事”。龙光塔数百年来一直是无锡文风兴旺的象征,却一度因年久失修而“与世隔绝”,为修缮此塔,荣智健先生捐资495万元,不久的将来,这座“风水塔”将焕发生机,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
近年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因拍摄《那年花开月正圆》等热播剧及录制王菲综艺首秀《幻乐之城》等“大动作”而炙手可热,进一步打开了无锡的影视文化知名度。影视之城和水韵之城、工商之城一起,成为新时代无锡打造的“三大文化标识”,构筑起无锡“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可以预见的是,一个中国最大的影视产业集聚区、国际知名的电影拍摄制作基地、国家级的影视资产交易中心及中国影视科技体验城正在太湖之滨崛起,领衔中国电影产业发展。
凝心聚魂,谱写文化惠民新曲
10月15日至11月18日,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活动精彩纷呈。国际国内优质演出纷至沓来,本土原创、群文团队闪亮登场。自2011年落户无锡,这一节庆活动已成为城市文化惠民盛宴。
这样的盛宴,只是城市为百姓捧出的一道精美“开胃菜”。遵循“以文化人”宗旨,无锡精心制作了一份“惠民菜单”:50个“吴韵书香”城市阅读点挂牌及农家书屋建设率百分百覆盖,书香生活近在咫尺,让百姓“够得着”文化服务;每年850万元“政府购买”累计购得公益性文化项目473项,“小额资助”累计扶持群文团队2700余支,“民办官助”扶持凤凰美术馆、冯其庸学术馆、信利博物馆等一批民办公益性文化服务场馆蓬勃发展,让百姓“用得起”文化服务;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等活动让高雅艺术走近寻常人家,“群芳奖”评选、“激情周末”广场文艺展演等本土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接地气、入人心,让百姓“享受到”文化服务。
让百姓少走路,让数据多跑腿。2016年至今,我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础上,固优势、补短板,踏准智慧城市建设节拍,探索文化场馆内容及服务的数字化,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院等为代表的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得到明显提升。市图书馆开启“信用+阅读”网上借阅新模式,海量图书只要挑中下单,就能快递到手,借书就像“点外卖”。无锡博物院的藏品陆续“上网”与观众面对面,文物“活”起来的方式愈发多样。市文化馆用三维全景拍摄的虚拟展,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在“指尖”反复观摩。以数字化为手段打通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落到实处,无锡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飞跃。
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一道道文化惠民的盛宴让更多市民品尝到高质量文化建设酿就的琼浆,感受到幸福指数的提高。今年8月省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市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满意度得分89.9,居全省第一。(记者 陈菁菁 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