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地动仪风波,检验我们的科学态度
2018-10-24 07:1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 庆  
1
听新闻
 

  近日,“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教材删除”的新闻引起网友热议。想了解争议缘起何处,您首先需要GET到以下知识点:

  一、候风地动仪只在《后汉书张衡传》中有196字的记载,并无实物出土。我们看到的模型图片,是王振铎于上世纪50年代根据“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十二个字制作的。这个模型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出现在邮票上,成为中国地震局的局徽,还曾被陈列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但已经被证明并不具备任何实际功能。

  二、从近代地震学之父米尔恩开始,100多年来中外学者根据立柱验震的原理做出复制品的努力始终没有成功;而用悬摆原理制作的复制品虽然部分具备了验震功能,又显然不符合《后汉书》“中有都柱”的记载……有近代力学武装和近代技术支撑的科学家都无法复制,“候风地动仪用立柱验震是真实的存在,或者只是传说”就成了合乎逻辑的疑问。

  在对待先人的科技成就方面,排斥任何质疑的“民族主义”和怀疑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都不符合科学精神。

  无须否认,候风地动仪承载了国人对古代科技高成就的美好记忆。但客观地说,如果无法以令人信服的科学方式复制其验震功能,候风地动仪渐渐从教材中“淡出”也算不上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即使没有地动仪,张衡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文学上的伟大成就也足以和百科全书式的天才达芬奇相媲美,华夏文明曾经取得的成就同样不会因此失色多少。

  反之,王振铎版本的模型经不起科学验证,以及中外专家们复制地动仪的努力不成功,并不能必然推导出“张衡地动仪不具备验震功能”、甚至“只是传说”这样的结论。

  早在2013年,离休已20年的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胡宁生成功实现了立柱验震,否定了“立柱验震不具备科学依据”的判断,而且通过了国内多名高等级专家的鉴定,崔向群院士等12名全国人大代表还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正式提交了以此为基础的第7477号建议……

  因为立柱验震无法复制而怀疑史书记载的地动仪功能是否存在,这是一个理性的态度;而不诉诸情绪,通过努力去证明张衡地动仪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复制的现实可能,也是对科学的尊重。既尊重他人质疑的权利,也珍惜自己证明的机会,这才是应有的科学态度。

  张衡和地动仪的内容被教材“删除”其实是2年前的旧闻,但如果我们不借此把相关知识彻底做个科普,只怕旧闻还会翻新、时不时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地动仪的复原研究本身就是个不断逼近历史真相的过程,做研究不怕反转,只怕没有科学态度,在当下,教材“删改”地动仪相关内容并不是对古代科技成就的否定,如果哪一天对地动仪的研究和复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材重新大张旗鼓宣传地动仪也是顺理成章。

  拥抱未来、拥抱创新,离不开一个对本民族历史科技成就的正确认知,而让公众认识到科学发展进步之路的曲折与不易,大概是这则新闻最大的社会价值。

  记者 孙 庆

标签: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教材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