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40年坚守“发展为了人民”成就“共建共享”新高度 让幸福感成为城乡居民“最佳体验”
2018-10-23 07: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盛 峥  
1
听新闻

  一座城市对民生的关注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对于拥有近2500多年建城史的苏州来说,40年如白驹过隙。而正是改革开放这40年,苏州织就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的现代“双面绣”。40年来,苏州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建立惠及全体百姓的民生保障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齐头并进,让幸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最生动的体验。

  从“小康验证地”到“人间新天堂”

  苏州向来以其秀美、典雅、富庶的“人间天堂”形象引人注目。1983年春天,邓小平来到这座重新焕发生机的古城,他从当时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直观感受中,验证了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经济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的可能性。

  这次“验证”,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当邓小平问到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接近800美元,苏州社会上是什么面貌时,苏州的同志随即从吃穿用、住房、就业、人口流动、教育文化、精神面貌等6个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事业,苏州主政者的回答,体现着朴素而深刻的思考——经济发展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全面变化上。这也成为这座城市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

  “40年间,苏州所有的改革举措都紧紧围绕‘发展为了人民’这一目标而展开。我们把民生保障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说。40年来,苏州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2亿元跃升到去年的1.7万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去年达190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年达58806元,均居全省第一。与此同时,苏州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已连续多年超过70%。

  坚守“发展为了人民”,苏州拿出“绣花功夫”,走出一条“有温度”“有温情”的民生保障之路。

  今年2月,苏州市民蔡先生因突发疾病意识不清45分钟,被紧急送往苏大附一院,医院急诊室紧急为他启动卒中绿色通道,一支由神经内科医生、介入科医生等十多人组成的救援团队迅速集结。从进医院到完成手术,总共不到一个小时,患者得到成功救治。

  蔡先生的及时救治,离不开苏州市初步建立的“无病要防、急病更急、慢病更准”的健康管理有效供给新格局。作为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江苏省确定的医改试点城市,三年来,苏州成功打造“531”健康工程,举全市医疗体系之力建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等五大疾病救治中心,并打造城市多中心疾病协同救治体系。

  共建共享,让更多人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温度”。34岁的刘月云老家在安徽蚌埠,来苏州吴中工作已有6年,今年9月,她的孩子通过积分入学,顺利进到吴中区长桥小学读书。“如果没有积分入学,我女儿只有回到老家去念公办小学。而苏州的这个政策,让孩子们避免成为‘留守儿童’,这让我们很感动。”

  改革开放带来的人口大流动,让苏州在40年间成为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面对700万外来建设者,苏州的选择是给所有人以公平享受发展成果的机会。2011年,苏州开始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新苏州人”提供同城待遇;2016年起又实施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以更加公平、公开、有序的方式,让流动人口享受到户籍准入、子女入学和子女参加苏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相关福利待遇。“苏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建立起强烈的认同感。

  为“梦里江南”贴上“幸福城市”标签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对于家住苏州北园新村的市民陈锦康来说,幸福莫过于在一天的忙碌工作后,能和家人一起在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上走一会。“以前,小区健身器材年久失修,环古城路也走不通,居民锻炼成了难题。现在好了,这条步道拉近我们和古城的距离,大人小孩都能找到乐趣。”陈锦康笑着说。

  全程15.5公里的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是苏州打造全民健身场所的“点睛之笔”。这条风景优美、功能完善的休闲健身步道,不仅入选2015年苏州“民心工程”,而且成了近两年外地游客游苏州的“打卡胜地”。

  在苏州,城市服务功能空间的布局,总是跟着百姓需求走。随着“15分钟健康服务圈”“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10分钟教育服务圈”“10分钟就业服务圈”等“公共服务圈”相继建起,一张张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按照规划,苏州到2020年将建成各类健身步道2700多公里。去年,苏州提出建设“10分钟体育休闲生活圈”,让老百姓步行8-10分钟,就可到达健身场所,进行两个以上项目的健身。

  古城向东,另一番景象为幸福做出别样“注解”。作为苏州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的公共管理经验,早在1997年就把融合社区公益和生活配套服务的“邻里中心”引进园区。2011年起,每个新建“邻里中心”都辟出15%的面积,用以同步规划建设民众联络所,“邻里中心”对周边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得到大“升级”。

  去年,苏州工业园区第13家联络所“景城民众联络所”正式启用。该联络所总面积3500多平方米,除具备社区工作站、民众俱乐部、社区卫生站、乐龄生活馆、邻动文体站等七大功能以外,还新增社会组织培育、综合治理联动、区域党建等多项功能,是目前园区面积最大、服务最全的民众联络所。“不出社区,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能在这里搞定!联络所每周还有不同的舞蹈瑜伽课开展,很多项目既新潮又不用我们买单,也让我们住在楼里的邻居有了互相认识了解的机会。”苏州工业园区居民季洁说。

  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便利生活,让苏州城乡居民的获得感与日俱增。苏州提出的目标是,幸福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2013年,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低保、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三大并轨”,并连续多年增加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大幅提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提高转移性收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辅助、医养相融合的“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已在苏州全面铺开,全市170多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了多元化保障。2015、2016年,苏州两度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所辖昆山、常熟等县市也连年上榜,太仓更是在前年和去年连续两年位居“最具幸福感县级市”榜首。可以说,苏州作为“梦里江南”的“幸福城市”实至名归。

  以“忠诚干净有担当”护航共享发展

  人人尽说江南好,不仅因为她风光旖旎,更因为江南“好山好水养好人”。40年来,苏州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锻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干部队伍,这批江南水土滋养的“好人”,成了苏州“共建共享”的根本保障。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苏州凭借“乡镇企业”“村办经济”异军突起,成为“苏南模式”策源地。在日益增长的财富面前,人们很难不“心动”,但在苏州却有个共同现象——许多原本可以通过转制而发财的基层“当家人”,却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尽管苏州因此少了许多“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却多了不少民富村强的“样板”。

  “共建共享,就是要坚持共同富裕,干部把自己的腰包装得满满的,还能为老百姓干事吗?”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带着这样的态度,一干就是52年。当年村里统一建农民别墅,户均一套,常德盛一家四人一套没拿,至今仍住在镇上老房子里。

  “我们搞社会主义,不就是想老百姓生活好一些,幸福指数高一点吗?”对于“共富”,张家港市永联村老书记吴栋材有着深刻体会。2000年前后,永联村将永钢的75%股份明确为企业经营管理层持有,以激励“能者”发光发热。同时,永联村为全体村民保留了企业25%的股权,让“村民变股东、资产变股权”,使村民和永钢股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当企业获利几千元时,她把乡间小道铺成石子路;盈利几万元时,她又把石子路铺成水泥路;再后来,当利润以十万、百万、千万计时,她开始进行老村改造、新村建设、完善社会保障……” 谈起常熟梦兰村党委书记钱月宝多年来为村里办的件件实事,村民们如数家珍。

  翻开一部苏州发展史,你会发现一大批像常德盛、吴栋材、钱月宝这样的基层党员干部,他们不仅是农村致富带头人,更是基层群众的领路人,他们自觉践行着先富带后富的共享发展理念,带领老百姓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也打造出风清气正的基层生态。

  坚守“发展为了人民”,就必须“权为民所用”,除了靠基层当家人远大的人生追求,更要靠制度护航。进入新时代,苏州制定出台《关于建设法治型党组织的意见》,明确建设法治型党组织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对法治型党组织建设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深化建设良好的政治文化生态。苏州率先探索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为闯关者助力、促创新者奋力、助实干者前行,努力打造一支讲政治、善创造、勇担当、不懈怠的新时期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在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道路上,苏州一往无前。今年2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勇当“两个标杆”落实“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内容涉及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卫生与健康提升、社会治理创新等十二个方面,几乎全部与高水平“共建共享”有关。苏州决策层认为,提升城市生活舒适感,提升城市文化认同感,提升城市发展归属感,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通讯员 盛 峥

  本版图片由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提供

标签:苏州;验证;小康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