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四十年“两手抓”,抓出协调发展大苏州
2018-10-23 07:3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潘朝晖  
1
听新闻

  “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2004年,苏州获评“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这一段颁奖词成为至今仍广泛传播的经典。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变“示范”;县域经济发展领跑全国;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双面绣”闻名天下……40年前,以改革开放为起点,苏州开启一座千年古城向现代化国际都市飞跃的传奇。

  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成为苏州人融入血脉的执着和坚守。正是恪守“协调发展”理念,“姑苏城外”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苏州市民在粉墙黛瓦下收获“发展红利”,八方游客在小桥流水间体验“苏式生活”,吸引各路精英纷至沓来。

  统筹城乡发展从“试点”到“示范”

  “高水平全面小康”在城乡协调中渐成现实

  深秋时节,走进吴中区横泾街道上林村东林渡,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里,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忙碌。上林村党委书记席月心说:“通过深挖本土特色产业,我们把大米、横泾糟烧酒等历史悠久的土特产做大,引入乡村旅游,增加农民创收渠道。”

  农旅融合,让这个距离太湖只有800米的纯农业村焕发勃勃生机。而就在上林村“隔壁”的临湖镇,依靠精品民宿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势头正猛,成为各地学习的榜样。9月21日,苏州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位于临湖镇的太湖园博园开幕。5个月前,我省首个乡村振兴综合实践教育培训基地——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同样设在这里。

  吴中临湖镇、吴江盛泽镇、张家港永联村、常熟蒋巷村……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实施乡村振兴,苏州涌现出一大批“村镇明星”。“三集中”、“三大合作社”、城乡社保“三大并轨”、“四生农业”、“股权固化”改革、“政经分开”改革、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这些当年的新鲜词汇,凸显了苏州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发展智慧,并在敢为人先的改革实践中成为现实。

  2004年3月,昆山率先实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全覆盖,31万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这个“石破天惊”之举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2012年,苏州社保“更上层楼”,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面并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截至去年末,苏州全市拥有各类农民合作社3947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达1840亿元,村均年稳定性收入815万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06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77元,比上年增长8.3%。苏州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1,成为全国城乡差别最小的地区。

  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放眼苏州8488平方公里土地,城乡分野正在拉平。而这,正是邓小平1984年在苏州考察时提出的“小康”目标。

  早在2005年,昆山就在全省率先达到省定小康标准。2008年9月,省委省政府确定苏州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之后,苏州又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截至目前,苏州共承担全国7项改革任务,是全国承担农村改革试点最多的地区之一。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表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作支撑。苏州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点、体现标杆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为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从“苏南模式”“三大法宝”到“长三角一体化”

  在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行动中实现区域协调

  昆山连续14年雄踞“百强县”榜首!10月8日,2018年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一经发布,便在昆山人的朋友圈刷屏。值得一提的是,“百强县”前十强中,苏州下辖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4个县级市全部在列。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分别在全国开发区和高新区中名列前茅,吴江区、吴中区也位列全国城区前列。

  区域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来自于苏州人不甘人后的争先精神。1993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苏州跃起六只虎》报道,记述苏州六个区县“六虎争雄”,抢抓改革开放机遇,实现经济大发展大跨越的火热图景。从上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90年代招商引资建设开发区,到新世纪培育民营企业打造“本土标杆”,再到当前发力科技创新培养“独角兽”“小巨人”,苏州所属各区县板块始终想在前、干在先,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

  砥砺奋进四十载,靠着“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苏州人把“江南鱼米之乡”变成一个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开创名动天下的“苏南模式”,创造“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等精神财富,被誉为江苏发展“三大法宝”。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下,苏州又掀起新一轮创新转型浪潮。各板块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抢占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园区的纳米新材料、昆山的电子信息、吴江的智能工业、太仓的精密机械等产业各具特色,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今年以来,苏州各板块争相发力,动作频频。3月16日,德国舍弗勒公司全球首个P2混合动力模块在太仓投产;6月30日,前途汽车首款量产纯电动跑车在苏州高新区下线;8月13日,长城汽车联合宝马公司打造的汽车新品牌“光束汽车”落户张家港;10月16日,昆山市政府与宝能集团签署协议引入新能源整车项目;10月18日,生产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法雷奥西门子在常熟投产……苏州构筑了极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生态圈。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确立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长三角各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所在。“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近水楼台”的苏州主动赴沪对接下好先手棋。苏州市市长李亚平说:“苏州与上海两地发展理念契合、资源禀赋互补、交通联系便利、合作交流密切,苏州将积极抢抓机遇,全面接轨上海新一轮发展规划,主动对接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大力推动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共建。”

  5月21日,苏州和上海市嘉定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 “嘉昆太”(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核心圈,引导城市、产业、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合理布局,着力打造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6月6日,苏州与上海市青浦区签订区域联动发展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青昆吴”(青浦、昆山、吴江)区域联动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的联动、协同、错位、共赢。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

  经济和文化“双面绣”演绎高质量发展答卷

  10月19日,随着苏州昆剧院新创现代大戏《风雪夜归人》的精彩落幕,历时7天的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画上圆满句号。昆剧节自2000年创办以来就落户苏州,三年一届,常办常新,备受市民和海内外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本届昆剧节汇集来自全国的25台优秀剧目和专场演出,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不仅有优秀传统戏,还有新编历史剧,轮流上演不断掀起高潮,让广大市民和来自各地的昆剧爱好者零距离欣赏代表全国最高水准的昆曲艺术表演。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苏州成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市。但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文脉留香才是一个城市历久弥新的强大力量。

  “推开门窗,她就是我的街景;不开门窗,她是我心底的涟漪;睁开眼睛,我看见她的远山近水;闭上眼睛,她就是我永远的念想。她就在我这里,我也就在她那里。”著名作家、省作协主席范小青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苏州的深深眷恋。

  苏州人明白,文化繁荣关系城市未来,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更强大的力量,城市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说,文明成果是检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硬指标”,那么“全国文明城市”就是当前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和战略资源。

  2009年1月,苏州上榜“全国文明城市”。2005年,张家港率先成为县级市中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至今已“五连冠”。在持续20多年的创建历程中,张家港始终坚持“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始终坚持创建惠民利民,始终坚持全域创建,始终坚持创建常态长效,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2007年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的发展新目标,并在次年发布涵盖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生活品质、民生福祉四大方面的“协调张家港”评价指标体系,率先探路“协调发展”。

  城市的文明程度决定发展高度。苏州以点带面扩大文明创建工作的规模效应,通过率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统筹城乡文明一体化发展,赋予文明城市创建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与此同时,苏州着重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的“规定动作”与为民办实事、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自选动作”紧密结合,将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由提高个人文明素质拓展为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文明建设水平,使文明城市创建成为利民工程。 本报记者 潘朝晖

  本版图片由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提供

标签:苏州;张家港;发展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