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史诗40年 改革再出发·苏州篇】40年创新之路,走出江苏『排头兵』『先行军』
2018-10-23 07: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仲勋  
1
听新闻

  40年筚路蓝缕,苏州成为江苏改革开放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先行军”。创新,是苏州改革开放的灵魂。40年来,苏州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三大跨越;不断改革体制机制,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站上新起点,苏州抓住全球创新要素加速流动的新机遇,正在大手笔锻造更强劲的“创新引擎”,开启波澜壮阔的新征程!

  1 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引领实现“三大跨越”

  9月10日,张家港保税港区汽车平行进口试点方案公布,张家港保税区国际汽车城开业,开启了港城发展新篇章。当年,这里3个月动迁1283户居民,半年实现区内“五通一平”,9个月建成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创造了令人称奇的“张家港速度”,成为改革开放“试验田”。此后,张家港保税区不断创新理念,先后设立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保税物流园区、扬子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并于2008年设立全省首家保税港区;2012年又成为全省唯一一家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在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中,张家港保税区成为国内政策最完备、功能最齐全、通关最便捷的特殊经济区域之一。

  理念创新催生发展质变,张家港保税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而这恰恰也是苏州始终能够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原因所在。无论是从最初的“农转工”,还是后来的“内转外”,以及今天的“量转质”,苏州的每一步发展大跨越,无不以思想解放、理念创新为先导,在不断突破中,解决现实难题。

  先看“农转工”。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兴起发展乡镇企业的热潮。苏州利用紧邻上海、城乡联合的有利条件,新办一批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共同富”的农村工业化之路和农业集体经济成功发展之路,牢固确立了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再看“内转外”。在举国上下招商引资的发展阶段,苏州通过兴办开发区走集约发展之路,实现外向型经济迅速起飞。今天的苏州已经成为全国开发区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全市1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以7%的土地面积,创造了5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7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80%以上的进口总额,吸纳了80%的实际利用外资。此外,世界500强企业中150多家在苏州投资兴业。

  还看“量转质”。改革开放相当一段时间里,苏州的发展主要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使苏州人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老路已走不通,苏州的未来只有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发展创新型经济“华山一条道”。在转型发展进入攻坚期,苏州提出了“建设新城市、集聚新人才、发展新产业”的发展路径,创新型经济在省内率先起飞。

  纵观苏州发展历程,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对创新的不懈追求,让苏州成功抓住几次重要发展机遇,跃升为全国第七大城市经济体。201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万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8.1亿元。进入新时代,苏州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自觉用新的发展理念审视过去、谋划未来。“当前,苏州创新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过多年积累,苏州的创新从过去的跟跑进入到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阶段,正处在由‘量变’向‘质变’跃升的关键节点。”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说,在新时代,苏州要努力展现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展、更好发挥对全省发展的示范作用,就必须把创新放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来统筹谋划、一体布局,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2 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7月10日,2018年(第十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 3000多名海外人才携带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抢滩”苏州,创下历届之最。自2009年起,苏州连年举办的“国际精英创业周”,现已成为我国极具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活动,为苏州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苏州人才总量已达260万,高层次人才总量22.3万,人才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之所以一跃成为外资高地,主要得益于率先推出了一整套政策优惠机制;现在要打造创新高地,苏州依旧围绕体制机制创新集中发力,出台了大量针对性政策,推出了一批包括“精英周”这样的创新平台,像抓招商引资一样狠抓“招才引智”“招院引所”,弥补了高校和科创资源匮乏的短板。

  这些年,苏州每年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投入近19亿元。苏州还把风险投资和政府引导资金紧密结合,通过市场的筛选和配置,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目前,该市各类私募基金规模已达2400多亿元,全面对接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走在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仁爱路上举目远望,满眼都是知名高校设在苏州的校区。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代顿大学、悉尼大学……至今,这里已引进29所中外知名院校,还吸引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12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入驻,成就了一个科研院所高度集聚的“东方慧湖”。苏州已与238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建成各类政产学研联合体1500多个,实施产学研项目超过1万项。值得一提的是,苏州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达到了21家,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五分之一。如今,一批像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样的创新资源集聚区,星罗棋布于苏州大地,成为苏州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策源地。

  加速创新资源流入,苏州还着力做好“制度供给”这篇文章。2014年,苏州提出“让法治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打造一个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创新环境,以良好的法治实现规则平等、公平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苏州从高端人才需求出发,着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营,服务体系涵盖了知识产权各个环节,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设立知识产权法庭,跨区域管辖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市。2017年,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663件,同比增长84.4%。

  借助一整套体制机制,苏州广泛聚合各类创新要素,打造了一个充满“阳光雨露”的创新生态体系,使得各类创新主体能够汲取到充分的“养料”,生根发芽、拔节生长。

  3 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为新发展造就新引擎

  10月8日,亨通集团对外发布消息,其下属亨通光导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实现“绿色光棒”的大规模量产。这一技术突破,使亨通实现光棒、光纤、光缆全产品线生产“零污染”,也将极大降低国家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对我国正在布局的5G网络建设影响深远,成为苏州创造的又一个重大科技成果。

  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乡镇农机具厂,发展成为全球知名创新型企业,亨通始终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在苏州,像亨通这样视创新为生命的民营企业有很多,他们大多脱胎于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聚焦实业,专注主业,善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最终在经历国内外市场竞争洗礼后,成长为“参天大树”。

  如今,这些“大树”成为苏州创新发展的主体,贡献了一大批“苏州创造”和“苏州品牌”,极大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也奠定了苏州制造业的坚固基石。2017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万亿元,工业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与此同时,当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8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5件。

  走进热火朝天的江苏永钢集团特钢厂,穿行在流水线旁,见不到钢铁工人。在控制室,两名工人端坐在一大片电脑显示屏前,不时动动鼠标、点点按钮。企业负责人介绍,现在的永钢集团,从炼钢、连铸到轧钢,都可以实现无人操作。工人根据电脑上显示的工艺卡,设定好配料、温度、时间等参数,按下中控台的绿色启动按钮,就可以轻松炼钢,产品质量也更有保障。

  发力智能化,实现技术升级,永钢集团的做法也是苏州很多企业的共同选择。2017年,苏州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的意见》,强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全力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与此同时,积极牵手互联网巨头,利用“互联网+”拓展提档升级的广阔空间。目前,苏州拥有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已达154个,数量稳居全省第一。

  持续技术创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红利,也树立起苏州对新一轮技术创新的高度自信。

  十多年前,苏州工业园区从零起步,围绕产业链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集聚近千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国内创新能力最强、产业链最完善、成长速度最快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017年实现产值650多亿元,年均增速达30%。在高速发展中,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信达生物一举拿下礼来制药33亿美元订单,成为目前国内生物制药第一大单。

  2007年,昆山引入小核酸顶尖团队,在小核酸及生物医药领域展开前瞻布局。整整10年的默默耕耘,支撑和推动全国80%的小核酸服务及科研试剂供应、90%的小核酸原料及药物在昆山汇聚。

  宝剑锋从磨砺出。目前苏州已成功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这些产业已走到由创新势能集聚向动能集中释放的关口,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夕。

  可以预见,随着一个个“电子城”“纳米城”“医药城”“智能城”在不远的将来成功崛起,苏州也将迎来产业升级“黄金年代”,从而以更加宏阔的步伐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继续昂首走在发展新征程前列。

  本报记者 李仲勋

  小“纳米”在这里大爆发

  廉价的工业材料经过纳米技术处理后,摇身一变成了价值不菲的纳米微球。这只“球”,小到肉眼难见,却是所有生物药“去杂质”的关键,是生物制药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占整个药物研发成本的50%以上。

  这,就是苏州纳微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纳米微球。以前这项技术一直垄断在国外企业手里,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要想使用就必须高价购买。现在,这一困局彻底改变,纳微科技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大规模生产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的公司。“我们研发出了均匀的硅胶色谱填料微球,省去了漫长的筛选过程,比国外技术更省时省力。”企业董事长江必旺说,这个产品一上市,就倒逼着外国企业将每公斤几十万元的价格直降到原先的1/10。

  在苏州工业园区,像纳微科技这样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有很多,创新活力四射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由此形成,园区也成为国内首个把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去年,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实现产值约500亿元,同比增长36%。目前,园区在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品牌不断上升,朝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阔步前行。本报记者 孟 旭

  17支创新团队

  主治一个“污”字

  在苏州高新区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由清华苏州院研发设计并组装完成的河道曝气吹脱装置静静伫立着,一旦苏州乃至全国各地河流发生挥发性有机污染,将其沿河岸铺设好,就可把水中污染物吹脱出来。

  “这是我们院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技术支持研究团队的研发成果。”清华苏州院副院长董立户介绍,目前院里共引进研发团队17支,专攻废水、固废、污染场地修复等环境研究应用领域,其中3名团队负责人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组建绿色发展中心、环境大数据、环境风险与应急、环境技术集成应用、特定环境物质鉴别等5个中心;占地5000平方米的中试基地已经引入分散性成套污水处理技术与装备、水污染预警溯源技术、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技术与装备、现代净水技术、空气净化关键材料开发及应用等五个领域的实验仪器及设备;已注册完成产业公司4家,已提交专利申请6项,已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短短一年多时间,清华苏州院平均年龄32岁、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达85%的创新团队创造的成绩让人瞩目。

  本报记者 陈雨薇

  本版图片由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提供

标签:苏州;发展理念;苏州创新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