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能否实现夜间安全行驶?其“夜盲症”该如何解决?
9月7日,在江苏省人工智能大会“无人车驾驶环境感知与理解”论坛上,南京理工大学PCA实验室展示了用于无人车夜间行驶环境感知的RGB-FIR混合双谱相机原型。
“目前主流无人车研究的是白天无人驾驶感知技术,为提高夜间无人车的感知认知能力,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我们PCA实验室经过两年研究,实现了RGB-FIR混合双谱相机原型。”PCA(模式计算与应用)实验室是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孔慧教授是主要研究人员之一。
传感器是无人车的眼睛,用于感知车辆周围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等,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孔教授介绍,目前无人车主流的传感器有激光雷达、彩色相机、红外相机、双目相机、惯性导航系统+GPS等,而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传感器的需求也不同。比如高速公路只需要对车辆进行识别,城市道路还需要对行人、自行车、电动车等进行识别,夜间、雨雪雾天气等环境对传感器的要求则更高。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需要根据场景和功能对传感器方案进行设计。
“激光雷达晚上是可以工作的,但是在认知和识别上有所欠缺,而可见光相机在夜间无法工作,所以我们用红外相机,设计了一种远红外可见光同光轴混合相机,为无人车提升夜间的视觉能力。”孔教授介绍说,研究人员还对该相机实现了小型化,“单个混合相机小型化的好处有两点:一是更加适合无人车的实际应用场景;二是多个光谱相机可以集成为多光谱全景相机,甚至多光谱立体相机。比如通过联合标定三套RGB-IR相机之间的外部参数,可以获得广角图像。”据悉,该研究成果将很快应用于无人车和移动机器人领域,从而有望解决它们的“夜盲症”问题。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