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住房改革:从蜗居到舒适安居
2019-01-10 14:48:00  来源:金山网  
1
听新闻

  华灯初上,镇江市区东吴路凤凰书城门前的广场上,年逾古稀的李奶奶踩着节拍同邻居们欢快地跳着广场舞。李奶奶一家20世纪80年代住在南门大街邻古运河的“筒子楼”里,一道布帘隔开大人与孩子的床铺;20世纪90年代,一家人在江滨新村购买了一套两居室商品房,大人与孩子有了各自的房间;21世纪初,儿子结婚购买了自己的房子。去年儿子又买了套三室两厅的高层观景房,全家同住共享天伦之乐。

  从筒子楼到商品房,从棚户区到住宅小区,从全民蜗居到舒适安居,起步于1992年、1998年全面深化的镇江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了市民住有所居的梦想。

  住房的变化,是社会变迁、时代进步的缩影,见证着改革开放给镇江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住房改革镇江走在前

  1992年3月25日的《镇江日报》对当年的房改作了浓墨重彩的报道。头版头条消息称,全市人民极为关注的《镇江市住房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台。24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作了部署。方案将从7月1日起全面实施。同时,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搞好房改,贵在起步》的评论;六版刊登了时任副市长方之焯代表市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所作的动员讲话,七版全文刊登了《镇江市住房制度改革方案》。

  讲话和评论披露了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住房无偿分配引发的供需矛盾突出。低租金、无偿分配的旧住房制度严重束缚了住宅建设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当时公有住房租金标准为平均每月每平方米使用面积0.10元,最低的3分钱,很多破旧房屋租金毛估估,每月象征性地收5角钱。”已退休的市住建局房改处原处长王建回忆,1992年7月1日起实施的房改方案,主要内容有推行住房公积金、分步提租发补贴等6项,其中影响最大的两项:一是分步提高租金(当年公房每平方米使用面积平均月租金提高到0.30元),虽然幅度不大,但撼动了住房福利制度的基础;二是出售公有住房(新竣工住房实行先卖后租,职工购房给予优惠),放开房屋买卖,打破了旧的住房分配体制。

  作为镇江住房改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王建透露,镇江房改一直走在全省前面,甚至走在全国前列。20世纪70年代末,镇江市即试行“三三制”(由政府、企业和职工个人各负担1/3)职工集资合作建房,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状况;80年代中期,镇江市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4个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房改试点工作,为制订和完善全国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全面实施房改提供了依据……

  1998年,市政府发布《镇江市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从当年12月1日起镇江市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1998年11月30日之前参加工作的无房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面积标准的职工,购房时可实行一次性补贴;1998年12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实行逐月计发住房补贴。

  至此,实行近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从政策上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化”成为住房建设的主题。

  城市扩张整容中成长

  “房改的最大意义,是转变了人们的住房观念,还原了住房的社会属性,释放了职工个人解决自身住房问题的能动性。”王建说,由福利分房和低租金公房制度到住房商业化、市场化,镇江人居条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建江滨新村三期、华润新村、东吴新村等住宅小区,结合市政建设重点工程和老城区改造,先后完成永安路、青云门、山门口、酒海街、太平寺巷、万古一人巷等片区改造,1991-2000年市区共建130多个开发片区(组团),房屋竣工面积369.2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26.81万平方米。

  进入21纪以来,镇江市区紧紧围绕打造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全面推进城市建设。“恒美嘉园”“我家山水”“香江花城”“江南颐和家园”“彩虹城”“风景城邦”等一个个新住宅片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今,市区滨江、南徐、丁卯和丹徒新城等居住板块已经形成,曾处于南郊的南山已成为“城中之山”。

  “大的住宅区建成,会带动商业、交通设施等配套工程的完善,推动城市空间的扩展。”市住建局房改处副处长闫佳说。

  来自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镇江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7.4平方米增长到45平方米;市区建成区面积141.3平方公里,近10年间增加了43.1平方公里。

  城市有机更新步伐也明显加快,双井路、西荷花塘等一个个棚户区、城中村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余福里、江南府邸等高档住宅区。2012年8月,镇江市更启动了“7+1”旧城改造项目,包括太古山片区、金融集聚区、李家山片区、制药厂地块、岗子下地块等“城中村”被拆除;去年,市区完成棚户区改造93.5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32万平方米,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迈向美丽宜居新镇江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启动与推进,镇江市房地产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到2000年有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达到82家,10年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3.54亿元。

  2017年全市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达366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43.52亿元,一年投资额就是前10年的7.89倍;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705.2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50.12万平方米。越来越多的家庭通过旧房更新和住房公积金、商业按揭等方式,住上了心仪的房子。

  “房地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闫佳说,他粗略算了一下,房地产业牵涉建材、建工、钢材、水泥、装修装饰等87个产业,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等作用不言而喻。建筑市场还是劳动密集型市场,是进城务工人员最大的蓄水池。“住房既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资产,已成为家庭财产的重要部分。”

  在住房建设向市场过渡的进程中,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一直是重点。从1992年起,政府通过建住房解困工程、实物配租等形式,解决“双困户”(住房特别困难,经济特别困难)的居住困难;此后针对“夹心层”,政府建设桃花山庄等“安居工程”和谷阳新村等经济适用房小区。至2005年2.75万户低收入家庭享受到住房保障。

  在中央“住房不炒”的定位指引下,在房地产宏观调控形势下,镇江的住宅开发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镇江将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聚力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把住宅开发与智慧社区、绿色节能、海绵建设、乡村振兴、产城融合、城市更新等紧密结合。一个安全有序、设施完好、功能健全、环境宜居、幸福和谐的美丽新镇江正向我们走来。(记者方良龙 通讯员陈生)

标签:
责编:贾晓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