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记者精彩讲述“扬州故事”
“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第二采访组冒着酷暑在扬采访——
江都水利枢纽。朱昊晨摄
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万程鹏许丛军周晨阳董辉摄
万福大桥。庄文斌摄
江淮生态大走廊。庄文斌摄
记者正在采访。董辉摄
核心提示
昨天,“砥砺奋进的五年看江苏如何践行‘强富美高’——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第二采访组继续深入扬州各地采访,用笔和镜头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和亮点,讲述“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扬州故事。外地记者眼中的扬州是啥样的?看看他们发回的一组报道。
扬州加快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先导区——
保持发展定力体现时代担当
“交汇点”记者林元沁《新华日报》记者黄伟
早就听说扬州有条“黄金大道”,每到秋冬时节,游人如织、别具风采,据说这里是省旅游局发布的江苏九大最美银杏观赏地之一。24日,环省行第二组在扬州采访,当地专门邀请省市媒体记者前往江都水利枢纽,实地感受银杏大道在仲夏时节的韵味。
从瘦西湖畔出发,过万福大桥,一路前行,很快就到了引江路桥西口,江都水利枢纽就在眼前。走进江都水利枢纽,一条全长500米的银杏大道映入眼帘,108棵银杏树整齐列队,树叶茂盛、树干粗壮。江都水利枢纽是我国自行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如今,这里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更是江苏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的起点。
“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去年11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江淮生态大走廊写进报告,扬州率先提出的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上升为省级重大战略。
地处长江、淮河交汇处的千年古城扬州正在担负新的使命。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扬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省委最新要求的核心工程、龙头工程、战略工程,是扬州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扬州服务服从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的需要。扬州以保护南水北调东线和淮河入江“清水通道”为重点,将占市域面积近三成的1800平方公里区域纳入规划。先期启动100平方公里先导区建设,实施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七河八岛”生态中心建设、廖家沟饮用水源地保护等一批先导工程;用4至5年时间,投资250亿元实施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生态中心和公园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八大工程;携手徐州、宿迁、淮安、泰州等地参与其中,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建设清水走廊、绿色走廊和安全走廊。
绿色是扬州的城市底色,生态是扬州的城市底蕴,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体现了扬州的时代担当和发展定力。
创新券、服务券、技改券推动创新发展——
“三张券”让双创迸发新活力
《盐阜大众报》记者范进
扬州是“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全国获此殊荣的城市仅有30家。24日,环省行记者在扬州采访,处处感受到双创新活力,这得益于“三张券”。
“我们建立‘1+N’服务体系,整合各部门资源,为双创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扬州市财政局总会计师杨建民介绍,全市已发放创新券5800万元、服务券7000万元、技改券1.6亿元。
低门槛、普惠性,是创新券的最大特点。对于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未享受过科技扶持政策的中小微企业,只要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方面进行研发投入,政府都将通过创新券给予扶持。创新券有效期为两年,面额分为1万元、5万元、10万元三种。
“创新券极大地提升了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创业意识。”扬州市科技局副局长赵浩岭介绍,截至目前,市辖区及各功能区已累计发放3批1115家企业、共计5800万元的创新券,已有270家企业兑现创新券1244万元。德奇电子扬州有限公司、江苏医诺万细胞诊疗有限公司等小微企业成功兑现去年申领的创新券。随着创新券兑现,引导企业投入科技研发经费超过5000万元,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市里每年安排工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和技改券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绿色制造等技术改造。”扬州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张云翔介绍,上半年已向全市规模骨干和中小企业累计发放总面值1.6亿元技改券。
服务券是财政资金用于补助小微企业购买服务的有价代金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精准服务和有效服务。在服务券的激励下,扬州宇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最近将投入300万元开展技术攻关,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扬州舍得拿出“黄金地块”建体育休闲公园——
古城保护与市民休闲“双赢”
《泰州日报》记者王庭君
7月24日上午,环省行采访组来到扬州宋夹城公园。本以为与各地城市公园没太大区别,深入其间发现大有不同——古朴的宋朝遗迹公园,散布着篮球场、网球场、击剑馆等各式现代的免费全民健身场馆。
宋夹城风景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刘立明介绍,宋夹城公园总投资2.5亿元,位于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核心地带,集生态、休闲、运动、文化于一体,2014年4月建成开园,年接待游客量200万人次。其中,每天入园锻炼的市民和游客超过2万人次。
在寸土寸金的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扬州市委、市政府为何不惜拿出“黄金地块”投巨资建体育休闲公园?
“这得从5年前说起。”扬州市园林局副局长赵岚透露,当时位于瘦西湖畔的体育场因老旧需要拆迁,拆迁后老百姓去哪锻炼,成为一个大问题。
扬州市委、市政府态度鲜明,只有让老百姓“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生活品质才能提升,获得感才会增强。最终,扬州下定决心,将距离老体育场仅1公里、位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核心地带的宋夹城打造成一座集生态、休闲、运动、文化于一体的体育休闲公园,写入2013年民生“1号文件”。
对一座城市的百姓来说,衡量幸福感不是看这座城市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好不好、休闲锻炼方不方便、交通出行是不是便捷,这些都是直观可感的具体事。宋夹城的建设,正是体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在做好古城保护基础上,巧妙地加载体育休闲功能,实现“生态+体育+休闲”完美结合,造福更多市民。
开园3年来,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成为扬州人健身休闲的首选之地。每当夜幕降临,锻炼的市民就会接踵而来,百姓发自内心为党委政府的决策点赞。
以宋夹城生态体育休闲公园为起点,扬州精心打造众多绿色开放空间,让“出门见绿”“出门能动”成为城市新亮点。如今,全市已建成开放公园200余个,直接惠及500多个小区、150万居民。
登万福大桥鸟瞰扬州生态科技新城——
把“风水宝地”呵护好规划好建设好
《南通日报》记者赵彤
依然是一个烈日如炽、酷暑难耐的午后,24日下午,当我们登上高达百米的万福大桥观光塔楼时,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番“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景。
这片81平方公里的区域位于广陵、江都两区交会之处,2013年11月,扬州市委、市政府在此开启生态科技新城建设序幕。新城以“生态、科技”为底色,以“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为定位,以建成跨江融合发展先导区、展示现代化名城形象示范区和转型发展核心区为目标。
这座科技新城,近年来正在积极打造长三角创新沃土、创客乐园,重点发展软件研发、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和总部经济等现代产业。
在南部产业园片区,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快;“针灸式”城镇更新正在让镇区空间得以重塑,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秀案例呼之欲出。
虽然室外气温已高达40多度,但漫步在“七河八岛”区域内,从茱萸湾到凤凰岛,处处芳草萋萋、绿树成荫,迎面有清风徐来,眼前有碧波荡漾,林间有雀儿翩跹,湖中有鱼翔浅底。
保护好这片区域,就是保护扬州城市的未来——这是扬州人的共识。扬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七河八岛”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在开发建设中不能贪大求全,要树立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考量底线,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
“宁可建设慢一点,也要把区域生态打造得好一点”“要像扬州工精心雕琢和田籽玉一样,把这块风水宝地呵护好、规划好、建设好”……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
面对“七河八岛”的树影婆娑、花团锦簇,以及那湖面的粼粼波光和点点鸥鹭,美国《国际日报》总编朱易曾由衷地赞叹:“在城市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今中国,扬州在城市的最中心地带,竟然留住了自然生态特别完好的湖泊和湿地,我们心生敬意。”
花絮
身体不适仍冒着酷暑坚持采访——
他们用汗水记录扬州之美
昨天扬州室外温度已达40℃,炎炎烈日下,来自省内各市的媒体记者,他们用眼观察,用笔记录,用摄像头去捕捉最鲜活的发展场景。
“交汇点”客户端记者林元沁是一名“90后”美女,从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到万福大桥,她一刻也没闲着,一会儿埋头“码字”,一会儿俯身拍照,第一时间将新闻传回“交汇点”直播平台。下午3时许,万福大桥附近温度已达41℃,就在她采访兴致正浓时,忽然感觉肠胃一阵绞痛,原来连日高温加上休息不足导致肠胃严重不适。即便如此,晚上回到驻地,她又打开电脑忙开了。她说:“扬州太美了,新闻看点也很多,想说的话太多,根本停不下来!”昨日《扬州日报》已在头版刊登了她撰写的《静心城市书房“不打烊”》稿件,看到她如此勤奋,采访组的记者们纷纷在工作群里为她点赞。
在高温下忘我工作的记者不止林元沁一位。在宋夹城,盐阜大众报新媒体中心记者王琰站在烈日下,操控着无人机航拍整个公园。几十分钟后,刚把无人机从空中收回,他就感觉头晕目眩,蹲在地上直喘气。见此情形,工作人员赶忙找来车辆,将他送回酒店休息。略作休息,他又开始整理航拍素材,做起了反映扬州生态之美的小视频。本报记者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