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这轮雾霾为何“超长待机”?
大气攻坚,正奋力前行
2018-12-05 07:28:00  作者:王梦然 仲崇山 杨频萍  
1
听新闻

  摄影 万程鹏

  百知

  腾云驾雾、仙气萦绕、城市搬进棉花糖里……尽管乐观的人们用上美好的词汇,甚至对它打开了滤镜,但也始终无法规避“雾霾袭来”的事实。云里雾里了一周,江苏大部分地区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强冷空气“发货”,将吹散雾霾。

  雾霾终会消散,但人们的“心霾”却总徘徊:一定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什么改变,否则为什么会出现它?天不帮忙,人要怎样努力?空气是自由流动的,面对雾霾,直面雾霾,城市里的每个人,都无法做“看客”。

  雾霾“超长待机”是一个巧合

  秋去冬至,全国的空气质量又开始频频告急,北京的人们默默收起了拍蓝天的手机,重新翻出口罩,就连空气质量尚可的华东城市,也开始遭遇雾霾锁城。

  根据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每月发布的全国空气质量通报,2018年10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5.8%,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市10月优良天数比例为77.4%,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

  比起雾霾返场,此次更多人困惑的是,为什么这轮雾霾“超长待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朱彬教授告诉我们,这首先因为它出现在秋冬,一旦大气静稳时间维持得比较长,又没有大型天气系统活动,水汽条件又“配合”得恰到好处,就会出现久久不散、超长待机的情况。

  雾和霾的“模棱两可”也总会引起争论。大气物理学上对两者早有界定,朱彬教授解读表示,雾和霾是有严格区分的,雾是大量的微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而霾是大量的极细微的干尘粒。雾和霾产生所需要的气象条件是类似的,不同点在于雾产生的条件更严格,它需要充分的水汽条件才能形成。而霾的形成条件没那么严格,能发生雾的条件基本上也满足发生霾的条件,即大气静稳小风、边界层附近一般有逆温层存在。

  对于中国中东部地区,由于人为活动排放的气溶胶及其前体污染物强度较大,发生雾的时候往往伴随着较严重的空气污染,因此雾和霾经常是共存的——最近几天我们观测到的应该是雾和霾的混合物。

  “对面不相识”的强浓雾霾——辐射雾

  开始于11月24日的这场大气污染,在江苏徘徊许久,至少持续了7天,被省气象台确认为今年秋冬季以来程度最重、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重污染天气。伸手不见五指、对面不相识的特强浓雾,也是此轮雾霾天最“直击人心”的方面。

  为什么会出现伸手不见五指的特强浓雾呢?朱彬教授说,从华北到长三角地区,在秋冬季节都是容易出现雾的。当大气层稳定,夜晚晴夜、夜间气温由于辐射降温而冷却,再配合较好的水汽条件(如前几天有降水地表湿润或有海上暖湿气流输入),水汽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滴,就成了雾。

  近几日,空气湿度较大,地表潮湿,在晴朗的夜间空中没有云作为遮挡,地表辐射冷却得很快,降温剧烈,而空气比湿不变,就会产生水汽饱和的情况,地面气层水汽凝结形成辐射雾。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辐射雾仅仅是“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雾,只是物理现象,并不代表它有辐射,不过这种雾,在晚上和清晨会相对较浓。

  据市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出现辐射雾时,天空中的云有时就像是一床棉被,将太阳带来的能量牢牢稳固在地面,不让它们溜走。在秋冬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充沛的早晨或夜间,地面的热量没有了“棉被”的保护就会迅速向外辐射,近地面空气的温度迅速下降,水汽很快饱和就凝结成雾,而在日出后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

  不是玩笑——雾霾让人孤独

  脑子进水是玩笑,脑袋进霾可能是真的……不少关于雾霾的段子和调侃纷至沓来,有些研究却看了让人笑不出来。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Maher及其团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最新研究就发现:“雾霾等空气污染,损伤的不仅是我们的肺,还会损害我们的大脑。” CNN也报道“在人类大脑中发现了空气污染颗粒”。

  这一下子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多年来人们对雾霾的认知大都停留在对呼吸道、肺脏的危害上,但最新的研究却发现,其对大脑的伤害完全不亚于肺脏。简单说就是:长期处于污染空气中的大脑会永久受损,会变傻变笨,会孤独、抑郁、痴呆。

  “最新研究表明,雾霾对人体的神经精神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博导姚欣说,污染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会引发全身性炎症,促炎细胞因子在海马区(主要负责记忆和学习)特别活跃;海马区又对炎症伤害特别敏感,所以当出现炎症反应时很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可能对人体的记忆功能产生影响。雾霾的PM 2.5(如金属纳米粒子)也可以通过呼吸道、血液循环直达人体大脑,会永久性损伤脑细胞,助推老年痴呆的发生。此外,雾霾天气容易使人产生沉闷、压抑的感受,可诱发心理抑郁状态,增加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

  姚欣教授说,雾霾的成分非常复杂,既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含碳颗粒、重金属元素、无机盐类、有机物(多环芳烃等)和花粉等过敏性物质,又包括其吸附的多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一般来说雾霾的组成成分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最大的是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其中以PM2.5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健康损害最为严重。”姚欣向记者解释,气管、支气管就像树杈一样,越分越细,颗粒越粗,大多数直径大于10微米的粗颗粒物会被鼻子中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捕获;对于直径2.5微米以下的颗粒(PM2.5),人体的这些屏障都形同虚设,能顺利地通过鼻腔和口腔,顺着气管直达人体肺泡或弥散到血液里,影响肺部及全身。

  直面雾霾——亟待“人努力”

  天不帮忙,人在努力。最新消息,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又出台《江苏省秋冬季错峰生产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管理办法》,目前,全江苏省共计50多台燃煤机组停产或降低发电负荷,12000多家工业企业落实停限产措施。重点用车企业暂停物料运输,暂停露天拆除、爆破、破碎、混凝土搅拌作业,港口暂停集疏港运输作业,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频次和作业范围进一步加大……事实上,更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天帮忙”,其实背后也是“人努力”——大气削峰行动、秋冬大气攻坚、企业承诺制、精准监管等都是今年以来江苏拿出的“实打实”的攻坚举措。数据显示,6月份至今,江苏省PM2.5平均浓度为3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9%。

  像往常一样,我们坚信,这场雾霾定会消散,原因不是“人定胜天”也不是所谓“面子工程”,而是身处雾霾中的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没有麻木,不愿“习惯”。我们朋友圈里调侃“仙境”,焦虑“心霾”,着急关心雾霾是什么,都是因为出于对蓝天、对城市未来的向往和关切。

  研究伦敦空气污染多年、国际权威的能源与环境专家、大气化学教授彼得布林布尔科姆曾在《大雾霾》中有过这样的表述:人们将要面临的危险经常是不可预测的,这是一个悲剧,但也是事实。当人们无法预测危险时,他们应该有尽可能迅速地对危险作出反应的意愿,这一点显然是重要的。面对雾霾,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记者 王梦然 仲崇山 杨频萍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