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来信
《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文学艺术殿堂,一部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离不开切磋琢磨的细功夫。唐朝诗人贾岛作诗,每每反复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在文学史上留下千古流传的佳话;清朝文学家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现代作家柳青在皇甫村扎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著名艺术家焦菊隐上世纪50年代导演《龙须沟》,带着全组演员观察体验生活近一年方才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市井小民众生态……
在科学研究领域,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长达12年的观察、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凭借对数学的热爱,孜孜不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踩着几麻袋的草稿纸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钻深山、探古寺、攀古塔、临古画,终于揭开了中国古建筑的神秘面纱……古往今来,探索科学奥秘的征途,靠的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功夫。
在工程技术领域,无论是风驰电掣的高铁,还是劈波斩浪的航母;无论是“可上九天揽月”的“神箭”“神舟”,还是“可下五洋捉鳖”的军舰潜艇;无论是让“天堑变通途”的桥梁隧道,还是让“高峡出平湖”的巨坝电站……只有追求极致、追求完美,才能登临成功的顶峰。古往今来,“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苦尽甘来的过程。
前进的时代潮流,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智造”向“中国创造”嬗变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这本季刊《匠心》,必然按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要求,秉承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长成才舞台,讲好江苏工程师创新创业创优故事,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正如鲁迅先生在给白莽《孩儿塔》作序时饱含深情地写道:“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我想,这正是《匠心》发刊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共同期待着。
(辑录自本刊科学顾问欧阳平凯院士为江苏省工程师学会会刊《匠心》创刊号撰写的发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