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本刊科学顾问吴孟超院士创造引才用才“哑铃模式” “院士联盟”落地徐州造福百姓
2018-10-17 07:3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岩  
1
听新闻

  院士动态

  “人活着,只要身体允许,就要时刻想着为国家和人民多干点事。”10月11日,上海,97岁的吴孟超院士在“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现场登台演讲,数次被掌声打断。当天,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本刊科学顾问,又为徐州做了一件实事——由他和王红阳、刘允怡两位院士共同发起的“徐州医学与生命科学院士专家联盟”揭牌。

  半年前,吴孟超在徐州建立“院士工作站”;如今,他要把更多人才引荐到徐州。“希望联盟统筹运用好两地资源,就像托哑铃一样,把上海和徐州作为两端,兼顾发展,为徐州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吴孟超和徐州的牵手,成为他倡导引才用才“哑铃模式”的生动实践。

  当年,吴孟超也遇到了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难题。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筹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后,他对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正是留学热,吸引了我国的不少优秀科研人员。吴孟超的学生郭亚军曾给他写信说:我们国家眼下的条件确实太差,连实验室也没有,这样回来就等于从头干起,太浪费了。

  吴孟超认识到,“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于是解放思想,积极为海外人才创造“为国服务”的条件,开展长期稳定的国际科技合作,让他们在国外和国内都有阵地。比如在肝胆领域,国外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装备,而国内有充足的病例可供研究,通过资源互补,实现多赢,贡献出“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等一批科研成果。

  “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吴孟超巧妙的“借船过河,引水养鱼”,为打造出如今我国肝胆外科“五世同堂”的强大人才阵容,奠定了坚实基础。后来,这被业界总结为人才运用的“哑铃模式”。

  从国际合作到城市合作,这一次,吴孟超创造性地把这个人才“哑铃”,举在了徐州和上海中间,也为徐州打开了对接全球医疗资源的新“窗口”。目前,吴孟超创立的联盟,已得到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1位院士的积极响应。国际著名的肝胆胰外科专家郑树森院士表示,大家将齐心协力,助力建设“健康徐州”。

  从建立工作站到成立联盟,从建设中国医师协会淮海经济区肝胆胰诊疗学术中心和江苏吴孟超肿瘤精准医学中心,到打造江苏吴孟超医学高科技创新转化基地,吴孟超一次次为徐州“摇旗呐喊”,不少人要问:吴孟超为何对徐州情有独钟?“哑铃模式”在徐州行得通吗?

  “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近1.2亿人口,医疗保障责任重大。徐州建设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势在必行,这对人才、医疗技术、科研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吴孟超看来,在这几个要素当中,人才最重要。

  相较于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徐州还处在人才“洼地”,需要在引才用才上进一步突破,让这些在徐州“无根基”的专家发挥更大作用。而徐州天然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成为实践人才“哑铃模式”的最佳示范地。

  对于这一模式,吴孟超很有信心。两年前,他在上海成立了“吴孟超-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创中心”,目前已有2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入,对上海的医疗事业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彭城大地,吴孟超力推的“哑铃模式”,其实也已落地生根。半年前,他在徐州建立院士工作站时明确提出:不挂空牌、不说空话、不走形式;要做实、要做精、要做出特色。

  吴孟超说到做到。从那之后,吴孟超的团队一直往返于沪徐两地之间。每个周末,他们会固定在徐州市一院进行MDT多学科现场会诊,至今从未间断。遇到紧急情况,徐州和上海方面还会进行远程视频,而吴孟超则在幕后坐镇把关。截至9月底,这些业内“大咖”已累计接诊患者两百余例。患者们夸赞说:不出徐州,就可以当面向全国顶级专家“求医问药”。

  “头雁领航,群雁跟飞”,在吴孟超的影响下,他的学生王红阳院士不仅参与发起成立联盟,还带领徐州市一院进行肝癌早筛联合科研项目。根据吴孟超的构想,依托联盟的新平台,下一步将重点在政府精准决策、产业转型升级、百姓健康医疗等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徐州的软实力。

  记者 王岩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