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刘亚东:倡导科学精神的“网红”总编
2018-10-17 07:3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庆 张宣  
1
听新闻

  张 宣 摄

  张 宣 摄

  我的顾问我的团

  今年6月21日之前,听说过刘亚东这个名字的人当中,90%以上的人要么是科技界人士,要么就是新闻圈同行。但6月21日的那场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为主题的科学传播沙龙召开之后,身为《科技日报》总编辑的刘亚东一席《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的演讲,因为抓住了公众关注的社会焦点和痛点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巨大反响。浸淫科技新闻报道20多年获得各种奖项无数,刘亚东笑谈没想过自己能这么红。

  9月28日,刘亚东来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办的交汇点公开课课堂,他欣然接受新华日报《科技周刊》科学顾问的聘书,和大家畅谈《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科技创新》。

  春酝酿夏“开花”,“卡脖子”系列引发巨大反响

  虽然从事科技报道多年获奖无数,但引发巨大社会反响的“卡脖子”系列报道肯定是刘亚东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这组以“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为题的报道就我国30多个科技领域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和反思,其中涉及包括高端芯片制造需要的顶级光刻机落后现象引起巨大反响。

  刘亚东告诉科技周刊记者,今年三月“两会”一过,他就开始策划和组织这组报道,整个新闻中心包括骨干在内的20多位记者全都投入到报道中。当时的舆论主导氛围还是“厉害了我的国”, 让刘亚东骨鲠在喉,“有些事本该是‘常识’的,偏偏成了问题……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国内偏偏有一些人不停强调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儿。明明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了房子,非说自己有完全、永久产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差距。”刘亚东认为,公众有必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尤其应该知道,“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甚至还受制于人。

  这组厚积薄发的稿件引发了强烈反响,系列报道期间遭遇的中兴事件也放大了报道的社会效应。6月21日,刘亚东在中国科技会堂的演讲《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更是让他在各种报纸、网站和自媒体上疯狂传播,刘亚东自我解嘲道,“报社总编辑与网红,原来只隔着一个周末!”

  作为总编辑,刘亚东感到很自豪:“我们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以个性化声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体现了使命和担当,一名合格的科技新闻工作者也应如此。”

  科学精神慎言“弯道超车”,要不得投机取巧

  “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科学精神造成的,而科学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是批判质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引进了许多国外技术,但总体说来,消化吸收做得不够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这种科学技术的引进态度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发展和进步。”刘亚东认为,离开科学精神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

  科学精神的缺失还会带来科研诚信的问题,前段时间韩春雨事件的曝光让人们不禁思索,是受益太高,还是受惩处成本太低?刘亚东认为,科研诚信的缺失,道德的问题不容忽视,但刚性的惩处措施也不容或缺,而在这些方面,相关部门惩处力度还不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道德诚信问题的科学家会受到某些单位、政府的袒护,这就需要有学者站出来批评;这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学术生态和学术道德,非常有害于科学健康发展。

  “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一条既不排斥拿来主义,又强调以我为主的知易行难之路。当前国家处于改革的转型期,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浮躁和浮夸让一些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刘亚东说。

  “科技界的浮躁浮夸还体现在铺天盖地的各种活动热衷于邀请院士站台。”有一场讨论科技体制改革的研讨会,请来一位研究生物领域的院士,讲的话题过于专业,前去报道的科技日报记者一开始以为是自己水平不够,一打听会场内竟无人能听明白。“就算是顶级科学家也不能成为科学的化身,出席跟自己学术领域无关的活动对科学家本身也带来损害,不值得提倡,更应该批评。大大小小的活动都要请院士,甚至高昂的代价请诺奖得主站台,这本身就不值得提倡。”为此,《科技日报》还大胆推出一篇锋芒毕露的记者评论,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科学家应该抛弃对科学功利化的肤浅理解。”刘亚东认为,弘扬科学精神,绝不仅仅是科学共同体的内部事务,它关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科学精神应大力弘扬,形成社会共识。”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选择这个行业意味终身学习

  总编辑、驻联合国暨纽约首席记者、多项中国新闻奖获得者、高级记者……纵观刘亚东的履历,有太多无法复制。

  在美国的五年里,他的足迹遍及美国48个州,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引领国内读者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美国科技、教育、社会、文化以及风土人情。作为清华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和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刘亚东汲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质养分,加之常驻美国练就的娴熟自如的英语,构成他从事科技新闻工作的综合优势。广阔的国际视野又使其新闻思考和实践具有全球化的高度和厚度。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先生评价道:“亚东懂新闻,而且会写新闻!”

  驻美采访和之后的个人发展经历让刘亚东意识到,中国科学技术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中国的科技新闻事业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能更大。“我们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既懂科技又懂新闻的采编队伍,科技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光看一两本书是很难真正在心里生根发芽变成自己的东西。”刘亚东在《科技日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每年刻意招收一些有理工科知识背景的新人,同时对老员工注意加强科技方面培训。

  他经常讲:“每个人的知识背景都是宝贵财富,加入科技记者这个行列,就意味着开启了终生学习的进程,因为科技本身就是日新月异,你过去学的一些知识很快就会过时、落伍,所以要不断学习,不断刷新你的知识。”

  近年来,全国各地传统媒体版面上的科普栏目和专版的数量明显下降。对此,刘亚东呼吁,科学家在搞科研的同时也应该多做科普;在美国有一本著名杂志叫《科学美国人》,上面的所有文章都是由科学大家来写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不小差距。

  记者 孙庆 张宣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