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科技周刊·苏创】江苏研发“可视化”荧光活体影像技术
2018-08-01 07:15: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原创

  当今生物医学的发展,已由传统基于症状的治疗模式向以信息为依据的精准诊疗模式转变,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反映和引领着临床医学的进步。日前,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王强斌研究员团队,围绕精准医疗的国家重大需求,研发成功新型近红外Ⅱ区荧光活体影像技术,相关成果发布于《微尺度》。

  在众多影像技术中,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具有成像速度快、灵敏度高、无辐射危害以及经济快捷等特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目前活体光学成像技术被广泛用于肿瘤的诊疗,但多限于体外分析,而基于荧光分析的活体诊疗方法目前尚无实质性进展。因此,发展高组织穿透深度和高时空分辨的新型“可视化”活体荧光成像技术,成为目前生物医学影像研究的重大需求和挑战。

  王强斌团队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和发展了一种新型、生物安全的近红外Ⅱ区荧光Ag2S量子点体系,自主研制了一系列相关影像设备,有助于深入开展基于近红外Ⅱ区荧光的生物医学“可视化”研究。在实验中,可以看到,通过近红外Ⅱ区荧光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从小鼠的尾静脉注射造影剂,造影剂会随着小鼠血管进行全身循环,从电脑上可以清晰看到这个小鼠的心跳、肝部、脾部、动脉等,这是原来荧光造影技术所呈现不了的。

  “比如在做蛋白质药物的研究时,以往并不知道蛋白质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和药动以及如何发挥药物效能。而通过近红外Ⅱ区影像的可视化手段,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蛋白质药物给药后在体内的行为。这也为药企开展药物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王强斌表示,该技术在药物筛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基于现有的研究,王强斌认为该技术在肿瘤靶向治疗和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领域有着非常强大的应用前景。通过这一项影像技术,可以通过小动物模型研究,优化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过程,避免药物对人体正常器官的损坏,减少肿瘤病人化疗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移植的干细胞在体内是怎么参与修复的过程,这些都是原来的影像技术所不能实现的。

  据了解,这种新型近红外Ⅱ区荧光活体影像技术,将为细胞生物学、肿瘤研究、药物开发、肿瘤治疗、干细胞再生医学等前沿科学,提供更为有力、精准的研究平台技术,并且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事实上,这种新型的近红外Ⅱ区荧光影像技术,已经为中科院、武汉大学、苏州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和上海华山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苏大附一院等医院提供服务,美国、德国的一些研究机构也在应用。

  眼下,王强斌团队正努力将近红外Ⅱ区荧光影像技术与其它影像技术进行高度融合,开发更加强有力的影像技术,服务基础科研和临床实践,促进生命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健康。

  本报通讯员 高晓敏

  本报记者 吴红梅

标签:技术;活体;可视化;影像;荧光;研究;药物;医学;红外;王强斌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