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婆娑,光影斑驳,被挡住阳光的地方,总会有影子出现。城市,当然也可以有自己的倒影。
建一座与地面城市交相辉映的地下之城,正成为未来城市新的追求。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核心区正在建设一座这样的地下之城,把城市搬入地下。
未来,在南京甚至在更大范围内,地下城市的中心就在江北新区。江北新区核心区地下空间总面积约48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多的地下之城。
向地下要空间,高楼下方投射城市倒影
一期项目占地51万平方米,总建设规模140万平方米,总投资预计为200多亿元,总体建设工期为6年。最深处达48米,层数多达七层。地下城包括有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商业、地下公共空间、地下车库,以及地铁4号线、13号线、11号线、15号线区间段落和换乘站点。
建设地下是因为地上的需要。在这片江北新区的核心区,所有地面建筑层都超过100米,超过300米的超高建筑有5幢,这块区域的地面建筑达200万平方米,光满足高耸入云的建筑本身配套所需空间,就是城市建设极大的挑战。如绿城国际金融中心,这幢高达550米的超高建筑所需停车位,就是大楼占地面积的十倍大。
城市空间共享,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江北新区成为国内首个一体化开发的探索者。在地面之下,所有地块和建筑的地下空间统一设计、建设,将来统一运营、维护和管理。地面建筑和地下空间设计建设的衔接、市政建设和民用建设混搭后的审批、各管理部门的权属职责划定……无不是城市新的课题。
“地上地面总共3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相当于一个高密度的微型城市,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管理,对政府来说,这都是全新的挑战。”上海城市交通与地下空间设计院总工程师助理刘俊认为,新技术的出现为建设智慧城市创造了条件,现代管理完全可以延伸到地下,地下空间开发进入新时代。
向科技要灵感,地下生活形成崭新景观
当你把车开到地下停车库,GPS很可能失灵,通讯也不正常。但现在技术已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江北新区,所有市政设施放入地下综合管廊,装上传感器,接入物联网,所有的人和物都能实现地下定位,运转设备随时能被感知,被操控。哪个管道有异常,或出现预警,奔在最前面的就是随时待命的机器人,小型机器人可能会成为这座地下之城最重要的修理工。
地下城市,凝萃各种先进文明。在这里,垃圾就像自来水一样,在管道中流动,流到可以集中处理的场所。垃圾管道化,虽是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的理念和技术,但在国内还未完全实现过。在这个地下城中,没有垃圾筒,只有隐蔽的垃圾投入口,投入垃圾,垃圾就在管道中流走了。
人类在地面生活的历史长达上百万年,阳光、风以及地面上自然物候才是人类习惯的家园风景。转入地下,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成为“地鼠”。
“我们把风、把阳光、把风景引入地下。”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项目事业管理部副总监朱芸参与江北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她介绍这个项目采用了日本最前沿的地下城市建筑理念,通过中庭、通风口等各种手段,让“大自然”进入到地下,尽可能地减少人们在地下的不适感。
向管理要安全,打造展览、收藏生活圈
以“文化”服务城市,是地下空间传递给我们的另一个特点。在最初的设计上,江北这座“巨型垂直城市”就有闭合的文化链,既有绿色环保的垃圾“管道”,也有地下宝库等文化产业项目。
中国人对器物的保存向来讲究,古代官绅人家的宅子里多有密室,即便小户人家也藏有暗格。到了近代,西风东渐,中国人开始流行第三方保管服务……“地下宝库”被这股潮流,带进南京江北。
“博物馆和宝库,成为一个组合,既服务城市文化需求,也服务用户的个性化收藏。”刘俊提到,建成后的江北地下空间,将拥有一个陈列文化艺术品的小型博物馆,同时也将推出私人“保管箱”业务。什么样的人群会需要这样一个存在于公共空间的“宝库”?举个例子,每年为中国富豪算排名的英国人胡润,就在上海陆家嘴租用了一只保险箱,存放护照等证件。国家级新区江北,会因产业、项目的集聚,发展成一个流动的“国际圈”,不难想象,外籍高管或是全球跑项目的“世界飞人”,会随时租住、随时往来江北,而“第三方保管”会为他们守住“行囊”。小小保管箱,渐渐成为国际化生活的“配套”。
向创新要效率,全程体现智能建造理念
真正的“科技感”不仅停留在设计层面,地下空间的施工过程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材料。
以施工现场为例,“智能系统”的嵌入,保障了作业安全与规范。“物联技术,让管理区间随时洞悉施工人员的作业位置,甚至能实时提醒施工人员戴好安全帽。” 南京地下空间总承包项目部总工罗祯皆首先提到施工现场的智能调度系统。
此外,“成套工艺”也成为今后“智能施工”的趋势,江北地下空间“尝鲜”引进的双轮铣槽机,外表看无异于一只大型吊机,然而配有“后台”的浆液输送系统,让它充满“科技感”。“施工中的外溢泥浆会被机器输入到后台设备中,不仅避免了倾倒污染,甚至还可以进行循环再利用。”罗祯皆做了个计算,以20米宽的水泥路为例,江北地下空间施工中“收集”到的泥浆量可以铺设近30公里的道路。
在密封性检测环节,则上线了“声呐”技术,这一曾经广泛运用在军事领域的前沿科技,如今已走向民用。利用声呐检测施工墙体的密封性,就如同B超“探伤”,再微小的渗水孔隙都可以被发现,“精细化”施工可见一斑。
放眼全球,寒冷的蒙特利尔造出了温暖热闹的“地下城”,时尚之都纽约则用地下交通系统串联起庞杂的10个街区,善用空间资源的日本早已将排洪蓄水乃至热电站等生态机能赋予地下……地下的广阔空间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后备力量。期待江北的“城市倒影”,为我们的未来生活带来“智慧样本”,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生活就真像鼹鼠一样,一会儿地上,一会儿地下了。
记者 颜芳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