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又一次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将迎来又一个希望的春天。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在于创新。我们如何解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方程”,改变中国在原始创新上“老是差口气”的症结?本期科技周刊与您分享科学先锋们的真知灼见。
原始创新需要一支战略科技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祝世宁表示,我国的科学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进入在一些关键领域可与国际同行一竞高低的阶段。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在于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一支拥有全球视野、熟稔领域发展、瞄准世界前沿的战略科技力量。这样的科技队伍是具备深厚科学积淀、优秀科研人才和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的综合性力量,只有这样的科技队伍才能够在全球科技风云变幻中把握发展趋势、汇聚科研力量、引领科技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都有为说,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科技创新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期待与责任。作为科技工作者,在国家提倡创新的大背景下,更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科技创新的责任与使命,以自身的知识为基础,利用科研平台所能提供的支持,作出更多更前沿的成果。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当切实响应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以解决行业、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作为自身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在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中。
在“卡脖子”难题上不能“等靠要”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连云港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国良感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论述,对于科技创新的规律把握得太精准了。被称为“大国重器”的碳纤维技术,国外从技术到销售全面“卡脖子”,等到你搞出产品了,他降价跟你抢市场而且还限制军工使用……2005年,张国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走自主创新之路,奋斗十余载才终于柳暗花明。
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爱斌回忆道,20多年前,他当时代表外企在国内推广发电厂自动控制系统,看到我国火电厂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卡件和关键零部件损坏要送回国外修理,一到系统投运检修时,备件贵得离谱,甚至提供远程运维系统直接将数据通过互联网发送到国外总部,不准客户解体设备,用户不答应,就不提供质保服务……“心里特别难受,所以辞职创业,下决心开发拥有自主产权的管理信息软件,做这些国外巨头的竞争者和替代者。”
2003年,朗坤在地处江宁的金肯学院租了栋教学楼,大家吃住在一起,一封闭就是14个月,一天工作16小时,产品研发成功不仅让朗坤人“扬眉吐气”,十多年来朗坤国产化软件还替代进口软件为国家节约外汇近10亿美金。“我觉得就是要有这种精神,而不是‘等靠要’,更不要去搞什么科技地产,要把企业做好,把技术做好。”
打破体制“藩篱”,告别繁文缛节
“总书记说要打破科研的藩篱,切中我们国家目前科研体制的要害。” 张国良说,作为国家层面上真正产业科研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日本的碳纤维就是东丽等大公司在做科研。
这些年来国内也开始把这个科研主体向企业转移,但还没有完全做到。国家科研项目的经费分配,大头都是一些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不是有人开玩笑吗,80%的经费出不了北京城,这就是个体制的问题。“学校老师帮助我们做科研,给报酬他们也开心,但真的要他们丢掉教授的身份全身心来搞科研又不愿意了,到头来人才情愿‘团’在实验室、大专院校里。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成不了科研主体的原因之一。”
“一个企业做科研,一个技术人员做专业,都需要耐心,一定要坚持,不坚持就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张国良说,自己做碳纤维12年了,前十多年都是亏损,今年才开始盈利。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坚持,需要人的毅力,也需要技术的跟进、需要资本的投入。技术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技术每改良一步,性价比就提高一大步。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别拿繁文缛节束缚科研人员”,张国良有深刻的体会。“我给母校武汉理工大学捐了一个碳纤维应用工程实验室,1000万元早就转账过去了,两年多了吧,还在走审批的程序。要在厂里,最多三个月实验室就能建好运行了。这个是典型的繁文缛节。”
原始创新需要适合的“沃土”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说,原始创新需要合适的土壤、环境和条件。目前仍然缺乏支持原始创新的文化及社会基础,缺乏支持原始创新的制度、机制保证;缺乏独立的观点、思维与精神,缺乏独立的语言、想象与人格。当造假低成本高效益时,求真就是高成本低效益。浮躁功利的心态必然冲击原始创新所需要的宁静环境,“因为忙者无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中民说,从历史的角度看,原始性创新的匮乏,与科技基础、文化传统、工业及经济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我们需要从创新的政策、体制、人文精神、物质环境、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培育,使其成为创新精神、创新行为、创新成果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要求作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作支撑,科学的思维方法作武器,合理的知识结构作储备,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保障,才有可能在原始性创新中有所作为。但客观上,一些研究人员发几篇追逐热点的文章,便获得奖励,进而获得比较高的荣誉、收入,这导致一些科技工作者不愿意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科研。数量庞大的论文,与真正需要的突破性原始创新及核心技术相距甚远,甚至连作者自己也很少引用其前期研究。
科研领域的原始创新除了需要国家政策指导,还需要宽泛的环境和充足的经费。尤其是可以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研究,需要给一群科学家高度的精神自由,让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不急功近利,不赶国外的时髦,沉下心来开展原始创新。
记者 孙庆 张宣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