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扬州盐商,清代藏书的主力军
以扬州为控制点的两淮盐,自古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宋代便有“天下大计仰东南,东南大计仰淮盐”的说法。因专营的垄断性,扬州盐商(官)成为掌握财富最多的群体。盐商(官)们建楼宇、筑园亭、美服饰、精肴馔、玩古董、工博弈、蓄优伶……或因极尽奢侈,或因声色犬马,曾被广为诟病。而盐商(官)们的另一种财富投入行为,将其“盐羡”投入到藏书、编书、刻书和资助文学活动中,则多得赞誉。
一是藏书。扬州盐商(官)是清代藏书的主体力量之一。有清一代,两淮巡盐御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都爱好藏书。清初周亮工时就有了这个传统。周亮工本明臣,降清后曾任两淮盐运使,因扬州的便利,广收天下之书,筑“赖古堂”等,以收藏唐宋秘本见长。周亮工之后,以藏书闻名的是曹寅(曹雪芹之祖)。他主持两淮盐务及织造十余年,有“楝亭”藏书近10万卷。因主持修《全唐诗》,曹寅尤重唐诗,广收唐诗总集、别集、选本、注本,形成专藏。曹寅之后,卢见曾的“雅雨堂”藏书10万余卷,丁日昌的“实事求是斋”藏书10余万卷,柯逢时的“柯家山馆”收书30多万卷。
盐务官员而外,扬州盐商藏书也蔚然成风。季振宜,世代经营盐业,其祖为明时“南季北亢”的季家。季振宜父子三人都是进士,藏书甲天下。其收书,多为毛晋“汲古阁”和钱曾“也是园”藏书。单“静思堂”和“辛夷馆”内,就藏有宋元版本100余种27000余卷。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家族累世盐商,均科场失利,二人聚书几十年,建有“小玲珑山馆”和“丛书楼”,藏书10余万卷,多秘本、珍本、孤本。程晋芳,家族几代为扬州盐商,从扬州迁至淮安,仍往来扬州、淮安经营盐业。程晋芳考取进士,倾资购书5万卷,建有“桂宦室”。吴引孙,进士,家族几代盐商,他仿宁波“天一阁”建“测海楼”,藏书24万卷。
扬州盐商(官)的藏书,为中国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乾隆时开馆编纂《四库全书》,广征天下藏书家秘本。进呈最多的是马曰璐之子马裕,进呈图书776种。程晋芳进呈184部。康熙时御修《全唐诗》,主要以季振宜的《唐诗》为底本增订而成,而季振宜的《唐诗》是他依据个人丰富的藏书,用10年时间,独立编纂而成。《全唐诗》收诗48000余首,作者2200多位,季振宜的《唐诗》已收诗42000多首,作者1859位。可以说,没有季振宜的《唐诗》,就没有今天的《全唐诗》。
二是编书、刻书。周亮工刻有《赖古堂丛书》10种,卢见曾编有《国朝山左诗钞》,刻有《雅雨堂丛书》13种。最重要的编书、刻书活动有二,一是开扬州诗局编刻《全唐诗》。康熙将此事委托给江宁织造兼巡视两淮盐政曹寅。据载,编刻《全唐诗》需耗银60万两,经费来自“盐余款项”。其后,曹寅又陆续刊刻《佩文韵府》《御定历代赋汇》《御定历代诗余》《钦定全金诗》《钦定词谱》《曲谱》等大部头图书10余种,近3000卷。此外,还刻印文字音韵之书《楝亭五种》和艺文杂著之书《楝亭藏书十二种》,又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顾景星、朱彝尊、施闰章、汪中等人刻印文集。二是开全唐文馆编刻《全唐文》。嘉庆帝仿效康熙帝辑刻《全唐诗》,下诏编纂《全唐文》,也将此事委派给两淮盐政。两淮巡盐御史阿克当阿、两淮都转盐运使曾燠在扬州开全唐文馆编刻印,历时6年完成。全书收文18000余篇,作者3000多人,“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此”(俞樾《唐文拾遗序》)。
扬州盐商(官)编书、刻书,在形式、装帧上,形成鲜明特色;在雕板印刷技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整理、校注、辑佚宋元古籍,汇编、撰著新书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编纂《全唐诗》《全唐文》,更是代表了当时文化的最高水平。
三是参与、组织、资助文学活动。很多盐官同时是文学家,如周亮工,诗文大家;曹寅,能诗善文,填词度曲皆工;何世璂,诗文大家;郭嵩焘,诗文家;乔松年,诗人;庞际云,诗文家;杜文澜,词人;江人镜,词人。盐商中,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均以诗文著名,主持诗坛数十年,有“南马北查(查为仁)”之称。从事创作而外,盐商(官)还组织诗歌聚会、唱和等活动。季振宜组织“嘉树”园会,与文学大家陈维崧、朱彝尊、严绳孙、姜宸英等诗酒唱和。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以“小玲珑山馆”为诗文酒会之地,创“邗江诗社”,刻“邗江雅集”,著名文学家杭世骏、姚鼐、蒋士铨等都是“邗江诗社”中人。卢见曾的“红桥修禊”全国知名,和诗者达7000多人,编诗300余卷。对文学家的资助也多有记载。朱尊彝过扬州,盐商安岐赠他千金;朱尊彝撰写《经义考》300卷,有130卷未刻,其后人无能为力,马曰琯不惜千金付梓刻齐。厉鹗常住马曰琯家,利用其藏书,著述等身,蔚成大家,但年届六十尚无子嗣,马氏为之割宅蓄婢。全祖望寓居“小玲珑山馆”,曾得恶疾,马曰琯出千金聘名医为其治疗。《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贫困无依,程晋芳“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勉行堂文集》卷6),他死后则是卢见曾资助安葬。但明伦,曾任淮南盐运使,极爱《聊斋》,不仅出资刊刻,而且评注《聊斋》,他的评注本被后世称为“但本”。因为盐商(官)们“喜招名士”(徐珂《清稗类钞》第3册),所以,“海内文士,丰集维扬”(谢堃《书所见录》)。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说,“淮南盐商”的财力支撑是清代乾嘉时学术发达的助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