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再读冰心莫言冯骥才笔下的“春运记忆”

来源:人民网   2018-02-08 10:18:00
近现代名家笔下的“春运” 。春节归家的“游子心” ,在他们笔下,是如何书写的呢?在当时的环境下,冰心从北京回上海,最快捷也最安全的方式是走海路:先乘坐“平津列车”去天津,再从天津坐轮船去浦东,继而搭乘轮渡过黄浦江,然后换乘无轨电车去上海法租界,最后雇人力车回家。“我们一直把春运当做一种客运交通的非常时期,并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千千万万农民进城打工带来的特殊的交通狂潮,春运的任务只是想方设法完成这种举世罕见的客运重负。可是,如果换一双文化的眼睛,就会发现,春运真正所做的是把千千万万在外工作的人千里迢迢送回他们各自的家乡,去完成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人间梦想:团圆。

  近现代名家笔下的“春运”。春节归家的“游子心”,在他们笔下,是如何书写的呢?

  冰心:不饮不食,只求能睡

  由于民国时期火车线路不多,很多地方都是不通火车的。要想返乡,还需要搭配上其他各种交通工具。

  929年12月18日,冰心离开北京,回上海法租界过年。冰心接到了父亲的电报,得知母亲病重,她急于回家探望母亲。在当时的环境下,冰心从北京回上海,最快捷也最安全的方式是走海路:先乘坐“平津列车”去天津,再从天津坐轮船去浦东,继而搭乘轮渡过黄浦江,然后换乘无轨电车去上海法租界,最后雇人力车回家。

  “我坐在颠簸的摆渡上,在水影灯光中,只觉得不时摇过了黑而高大的船舷下,又越过了几只横渡的白篷带号码的小船。在料峭的寒风之中,淋漓精湿的石阶上,踏上了外滩。大街楼顶广告上的电灯联成的字,仍旧追逐闪烁着,电车仍旧是隆隆不绝的往来的走着。我又已到了上海!万分昏乱的登上旅行社运箱子的汽车,连人带箱子从几个又似迅速又似疲缓的转弯中,便到了家门口。”冰心在《往事与家》这样形容她的漫漫归家路:这一百多钟头之中,我已置心身于度外,不饮不食,只求能睡。

  沈从文:路途遥远,风险颇多

  1934年1月初,离春节还有十多天,沈从文因为母亲的病,选择回家。那是他到北京之后第一次回湘西,一路上,他从北京出发,坐火车、汽车、乘轮船、坐轿子,把近代古代的交通工具都用了个遍,花了近半个月才到家。在这几千里的回乡之路中,沈从文给妻子写了很多信,讲述了沿途的所见所闻,这些信件便是1992年出版的《湘行书简》。他在信中说:“除了路途遥远,一路上也是风险颇多……我抱着你同四丫头的相片,若果浪把我卷去,我也得有个伴!”

  郁达夫:不回家过年,路费太贵

  在北京定居的郁达夫也从不回家过年,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旅途艰辛和路费太贵。曾经有一年夏天,郁达夫一咬牙,从北京回了富阳老家,走到杭州就把路费用完了,“不得不步行出城。”。

  莫言:紧紧将手扒在别人座位后边

  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的莫言,更是着属于自己的春运记忆。他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起年轻时的归家经历:以前春节回家时,上了火车之后大家都到处乱坐或者站着。当我听到前面有人要从济南下车,一直都不敢离开,紧紧将手扒在别人座位后边,一直站到前面的人在济南下车,赶快坐下。现在过年回家方便多了,坐动车,四个小时就到家了。

  冯骥才: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作家冯骥才眼里,春运只是单纯的交通狂潮,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们一直把春运当做一种客运交通的非常时期,并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千千万万农民进城打工带来的特殊的交通狂潮,春运的任务只是想方设法完成这种举世罕见的客运重负。可是,如果换一双文化的眼睛,就会发现,春运真正所做的是把千千万万在外工作的人千里迢迢送回他们各自的家乡,去完成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人间梦想:团圆。”

标签:冰心;春运;沈从文;只求;冯骥才;路途;郁达夫;座位;文化现象;春节

责任编辑: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