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记录:徐炎华,专啃硬骨头的“三废克星”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贾梦雨   2017-10-13 07:46:00

  徐炎华

  国庆长假刚结束,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徐炎华就赶到新疆玛纳斯县。当地的浆粕化纤企业,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臭鸡蛋式”的恶臭,给居民带来严重困扰。前几年,该县在全国多地寻求良方,一次次失望而归,后来慕名找到了徐炎华的“化工环保”团队,半年来,徐炎华带领团队攻关,有效消除了恶臭,此次前去是进行项目验收。徐炎华说,“化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解决行业发展中的污染难题,支撑化工行业的绿色发展,我们责无旁贷!”

  采访徐炎华很不容易,因为他实在太忙,要带领团队搞科研,要四处奔走治理污染。他是南工大环境学院院长、国家“煤化工”专家组成员,兼任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煤炭清洁转化节水减排工程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化工污染控制与事故应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环境保护工业VOCs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这些年来,他牵头组建南工环境团队,专门解决化工行业的环保疑难问题。“我本、硕阶段在南京化工学院学化工,博士阶段在日本鹿儿岛大学学环保,现在从事‘化工环保’,紧盯化工行业‘三废’治理、污染事故应急等关键技术难题。”说起自己的工作,徐炎华感觉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系统工程”。

  生产过程中的“三废”达标排放,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水,难氧化、难降解,现有的通用处理技术难以达到排放要求。“解铃还须系铃人,化工问题的治理还需要采用化工的方法。”徐炎华团队自主研发成功的多元协同催化氧化先进技术能够高效催化降解废水中的毒性物质,大大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神华煤制油公司世界首套百万吨煤制油(直接液化)装置产生的大量高浓污水,因为含有大量酚类、杂环类物质,导致污水系统难以有效运行,国内外几十家水处理公司束手无策。徐炎华团队与煤制油公司紧密合作,经过小试中试,不仅彻底消除污染,而且实现了高达98%的中水回用率,吨油水耗也降低了40%,创建了全国煤化工行业第一个高浓污水近零排放示范工程。该技术在中石化南化公司、五粮液集团、常熟氟化工园等几十个园区和企业的污水强化处理升级改造中推广应用。

  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气体容易引发扰民事件,是行业发展的“顽疾”,现有技术普遍存在处理效果不理想、运行成本高及装置安全性差等问题。徐炎华团队研发了先进的“分子裂解”技术,通过独特的自激发强化光电协同耦合三相催化氧化,能够高效率、低成本消除恶臭污染,对企业普遍存在的大量无组织排放的浓度低、嗅阈值低的恶臭气体,效果尤其显著。

  南京化工园一家生产蛋氨酸的大型合资企业,市场效益很好,但由于蛋氨酸嗅阈值极低,容易引发异味扰民,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也是园区管理的难点。徐炎华团队接受园区的委托攻克难题,把法方代表请进实验室,当面针对废气开展了小试实验研究,经过分子裂解装置处理后的气体没了异味。但法方专家表示难以置信,因为他们在法国一直没有找到解决之道。徐炎华团队又进一步开展现场中试,在中试结果与数据面前,法国人终于翘起了大拇指!

  目前,该技术不仅成功应用于国内许多园区和企业,创建了数十处典型示范工程,而且积极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

  科学研究离不开团队,离不开合作。徐炎华始终坚持走校内学科交叉融合和校外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之路,携手化工、材料、生物等相关学科的技术力量,并与中国化学、神华国节能公司、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南京化工园、中石化南化公司等几十家单位共建技术研发平台,瞄准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

  徐炎华的理念是,“化工不等于污染,化工可以是绿色的”,只要选用先进有效的技术,化工生产和环境污染这对矛盾可以化解。采用先进“化工环保”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消除污染顽疾,还能让企业在治污过程中新增效益。他举例说,氯化工艺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废盐酸,废酸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容易给环境造成危害。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成功新型“分子捕获”技术,成功应用于中石化南化公司氯化苯废气处理,不仅从源头上彻底根治废酸问题,尾气VOCs也减排98%以上,有机物还能循环利用,显著减少产品单耗,提升企业利润。

  徐炎华提出环境管理“教、帮、服”三字经。南工环境与江苏省环保厅携手组织了数十期全省化工园区环保专项培训、全省社会环境检测培训、全省化工企业“三废”处理技能专项培训,上万人接受培训,切实提升一大批园区和企业政策、法规水平以及自身治污能力。环保部“全国化工园区污染整治培训基地”因此落户南工大。

  熟悉徐炎华的人都觉得他有种“啃硬骨头”的精神。十多年来,他一直带领团队围绕行业难题,积极推行、大力发展污染源头控制、末端强化处理、“三废联治”、整体节水减排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形成了多个自主创新成果,解决了许多疑难环境问题,创建了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科技示范工程,人送外号“三废克星”。 本报记者 贾梦雨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