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邓勋明,把太阳“卷”起来的人
邓勋明
邓勋明是谁?他是光伏及高端真空镀膜设备领域的国际权威;今年7月,他在昆山创办的迅立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并制造了我国首台高效PERC太阳能电池“二合一”PECVD量产设备,堪称我国光伏行业重大装备制造的一座里程碑。
邓勋明是光伏行业的元老,人称“把太阳‘卷’起来的人”,这样的人,注定有跌宕起伏的非凡人生。
1980年,江西高考状元邓勋明进入中国科技大学,1985年,通过李政道“中美联合招收物理博士生计划”进入芝加哥大学。因为看好清洁能源的发展前景,他在芝大物理系选择了当时的系主任、国际上享有盛名的Fritzsche教授做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从事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与材料的研究。Fritzsche教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动手齐头并进的能力,从他的研究小组毕业的学生,几乎每人都要建设一台实验设备。“我加入Fritzsche教授研究小组的第一天,他就带我到系里的精工车间,用机床做了一个真空系统需要用的小零件。” 邓勋明笑道, “我的动手能力就是这样逼出来的。”1990年,邓勋明博士毕业,收到多封聘书,最后选择作为科学家加入美国能源转换公司,追求读博时萌生的愿望:建设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来制造高效太阳能电池。这将成为他一生的使命。
在公司,邓勋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正是开发、建设世界上第一条用于制造三结叠层非晶硅电池的卷对卷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很快成为项目技术负责人。1993年,邓勋明作为首席科学家申请美国能源部的薄膜电池的重大研发项目,竞争对手有一直受该项目资助的哈佛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小组。出人意料的是,哈佛和伊利诺伊研究小组败北,新手邓勋明拿到了100万美元的研发基金,他赶快去请哈佛研发小组毕业的博士做自己的副手,一道攻坚克难。
1996年,邓勋明又一次出人意料——放弃公司的资深位置到美国托莱多大学当助理教授,薪水打6折。为什么?还是因为读博时萌生的愿望。“在公司,即便是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主要还是得听老板的。在大学里,教授可以自己决定研究方向。”
在托莱多大学,与其他教授相比,企业工作经历让邓勋明更能看清行业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他申请到许多重大研发项目,6年便升为终身正教授。在美国,这一过程通常需要12年。
在此期间,邓勋明攻克了多个课题难关,打造了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只要有机会,就将重返产业一线。
机会来了。2001年,美国俄亥俄州出台法令,鼓励大学教授参与或创办公司。2002年,邓勋明夫妇拿出积蓄,成立了美国中西光电有限公司,从事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生产。期间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但通过调整方向,公司起步还算顺利。此后,邓勋明手拿数十份商业计划书,“看到风投就塞一份”。2007年,中西光电独资注册成立的子公司——美国迅力光能公司获得第一笔风投700万美元,用于建设世界首条3英尺宽的卷对卷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示范线。2008年,公司获得新一轮风投3300万美元,用于制造25兆瓦的商业化生产线。2009年,他的首批产品点亮了纽约时代广场中心第一个100%太阳能广告牌,邓勋明夫妇被《福布斯(中国版)》评为2009年度中国科技先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有点出息了,也该为祖国做点事情,这是人之常情。”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引擎。发展光伏发电系统,带动光伏制造产业,是国内优质内循环经济的发力点。更何况中国是一片无与伦比的创新热土。“江苏在光伏制造行业发展态势非常强劲,很多江苏光伏企业在美国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2008年,邓勋明决定在昆山建设柔性太阳能组件制造基地。在江苏,太阳能电池行业的产业链非常完善,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物流和较低的人力成本,“在昆山建设一条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成本只有美国的一半。” 邓勋明说。
2012年他的昆山团队申请到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研制和优化制造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卷对卷真空镀膜设备,2014年获评江苏省双创团队。
“国内节奏更快、竞争更激烈,这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邓勋明这样评价国内同行:在制造技术上下了很大功夫,10年内就将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缩减到最初的十分之一,相当了不起。下一步整个产业面临的是技术突破,核心是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光能转化效率的主要方法,需要高端真空镀膜设备,“前两年,国内市场上90%的背钝化电池设备源自欧洲,成为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这瓶颈必须打破。”
2015年起,邓勋明带着团队专注于镀膜设备的研发。今年7月,我国首台高效PERC太阳能电池“二合一”PECVD量产设备问世,每小时可完成4000个156毫米硅片的PERC镀膜,预计可帮助用户将量产太阳能电池的转化率提高到22%,产能大大超过欧美PERC电池量产设备,从成本到质量都拥有极大优势。
向记者说到这里,邓勋明语气里满是兴奋,“能够用所学知识与技术为国内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助力,我很自豪!”
邓勋明的双创之路似乎是一帆风顺,其实不然。很多次,他有过挫败感,但是青年时代树立的信念从不曾动摇——“清洁能源能够造福人类、保护地球,光伏电池始终会是蓝海产业。”这信念让他从芝大毕业37年来能够百折不挠。
本报实习生 王镥佳 本报记者 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