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徐州古城墙

来源:中国江苏网综合   2017-06-08 17:53:00

  徐州古称彭城,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最早都城之一,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之后尧帝将篯铿封于彭城,建立了大彭氏国,成玄英疏:「尧封于彭城,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 大彭历事虞夏,于商为伯,武丁之世灭之,约存在八百年而亡,同治本《徐州府志》记载:“彭城故城。今府治,古彭城国,汉以后为郡县治。” 《太平寰宇记》也说:“今(彭祖)墓犹存,故邑号大彭焉。”可见彭城历经四千年城址位置基本未变。徐州历代城墙或因战火遭到破坏或因洪水埋于地下,从而形成了徐州老城区今天“城叠城”的奇观。随着徐州旧城改造工程的进行和徐州轨道交通项目的施工,将会有更多的城墙遗址被发现。徐州地表残存的明清古城墙即快哉亭公园的东南城角和夹河街附近的护城石堤,有专家和市民建议修建城墙遗址公园或城门遗址下沉式广场。

  城墙沿革

  历代建置

  徐州古城有四城:

  一是外城,春秋之彭城,相传为古大彭氏国;二是外城内有金城;三是东北小城;四是小城之西又有一城(乾隆《徐州府志》)。

  周彭城邑:

  徐州建城的历史,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左传》鲁成公十八年即周简王三十三年(公元前573年)的彭城邑,当时驻守彭城的军队有三百乘,手千丈之城万户之邑。可见城的规模之大,距今(2015年)已有2588年,是江苏省有文字记载建城史最早的城市。

  汉交城:

  西汉楚元王刘交,以春秋宋都城郭为基础,扩大范围,加筑城外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城邑考》:州外城楚元王交所筑”。修筑后的彭城墙厚壕深,非常坚固。

  晋刘裕城: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汴水暴涨,城崩塌,时大将刘裕驻徐,“悉以砖垒,楼橹赫突,南北所无”(《水经注》)。

  唐贞观城:

  南北朝陈宣帝太建十年(公元570年)令大将吴明彻攻彭城,旷日未克,乃堰泗水灌城,城再次被毁。唐贞观五年(公元632年)重建徐州城,但其规模不如刘裕城宏伟。

  金正大城:

  以后屡有修建,直至金哀宗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完颜仲德垒石为基,增城之半,这时徐州城之规模方几近刘裕城。

  明洪武城:

  公元1352年,元右丞相脱脱亲率大军,镇压徐州李二起义,以百炮轰城,城尽毁,后建城于奎山脚下,改名为武安州。明洪武年间废武安城,仍迁回故址重建徐州城。城墙以砖石垒砌,周长九里余,城高及底宽均为二丈三,顶宽一丈一。城门四开:东曰河清门,西曰通汴门,南曰迎恩门,北曰武宁门。城外环以护城河,深宽各三丈许。

  明崇祯城: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黄河决堤,水深一丈三,城完全被淹,于是迁至城南二十里铺重建,这是徐州第二次迁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水退,城内淤积泥沙厚达一至五米,文物悉埋于积沙之中。时兵备道唐焕于原址重建,是谓崇祯城,城规模及形制与地下洪武城雷同且相重合。城东门、北门沿袭旧称,西门易名为武安门,南门改称奎光门。

  清康熙城: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郯城地震,波及徐州,全城又毁,后历经五十六年方复建完原城。

  清嘉庆城:

  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至嘉庆五年,扩建徐州城,周长十四里半,已经大大超过洪武城规模。

  清代咸丰后:

  清政府为了抵御太平天军的北伐和捻军攻打徐州,在老城的周围增添外土垣,1885年筑北关土城,1858年筑西关土城和西南土城,1859年又曾筑南关土城。土城设六门,炮台十数座。又于黄河以北今坝子街筑城,开四门,设炮台两座,与府城隔河相望,互为倚角。这时的徐州城,规模宏大,城内道路整齐,府道衙门、都司、察院等宫廨林立,半官、学府、祠堂、会馆等雕梁画栋,并有“五楼二观八大寺,七十二庵布其中”的歌谣。

  民国时期:

公元1928年,国民党军队刘峙驻守徐州城将城垣拆除,只留下快哉亭公园内约一百五十米旧城墙以资见证。

  现存城池遗址:徐州现存的古城遗址是清朝嘉庆年间所建,是沿袭明城墙城基重建的。 城设四门,以徐州府衙和鼓楼为中心,以府衙三堂相重的轴线向南延伸,出府衙是为鼓楼大街、向南延伸是为南门大街,这是全城的一条中轴线,由轴线向东向西各排列三条大街与轴线相垂交,此外在轴线西边还有一条与之相平行的北门大街,从而构成全城路网格局,在这个路网上分布着衙、署、官、院、庙等公建,南门大街则是商街大街,店铺林立。城东南隅有快哉亭,西南角城楼为燕子楼。古城的这一格局保留至今仍依稀可辨,许多街巷名称还沿用至今,马市街、富庶街、富贵街等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仍保有当年风貌。一些衙署、庙宇除少数被后来新开道路冲掉外,大多有遗址尚存,其中以徐海道署存留最好(现只保存有大堂五间和影壁墙一座.),是江苏省三个道衙仅存的一个。

  拆毁经过

  徐州城墙被拆除发生在1928年。有资料记载:当时国民党第一军军长刘峙驻防徐州,他认为旧城墙有碍现代国防建设,决定拆除,便找到铜山县县长刘炳晨(当时徐州市区所在地属铜山县管辖)。 刘炳晨正为教育经费发愁。因铜山县的教育经费全凭马场湖、石狗湖等处湖田地租收入维持,湖田欠收,资金便没有了着落,县里中小学教职员工已经几个月没发工资了。听到城墙拆除后可以变卖城墙砖的提议,刘炳晨很快就同意了,并商议决定,将变卖城墙砖所得的钱款全部充作教育经费。为此,刘炳晨安排教育局长胡锡三及一些地方士绅专门组成“变卖城垣委员会”。尽管此事遭到群众的反对,但几经折腾后,城墙、城门还是拆除了。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