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常州西瀛门城墙

来源:中国江苏网综合   2017-06-08 17:31:00

  西瀛门城墙,是常州仅存的明代城墙遗址,因偶然原因保存下来而未被彻底拆毁。常州市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和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对其进行了修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历史

  光绪版《武进阳湖县志》《武进阳湖志余》及《常州市志》记载了常州城墙建造的历史:常州内子城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此后几经修废,唐景福元年(892年),押衙检校兵部尚书唐彦随权领州事,重修内子城,城周2里318步,城高2丈1尺,即今老体育场一带。五代吴顺义元年(921)刺史张伯宗(竖心旁)增筑外子城,城垣西沿玉带河,东至迎春桥,南沿迎春路,白云渡,惠民桥,甘棠桥、觅渡桥至西水关。城周7里30步,城高2丈8尺,厚2丈,内外筑以砖石,方直雄固,号为“金斗城”。当年余干诗云:“毗陵城如金斗方”。东南西北分设迎春、金斗、迎秋、北极四门。五代吴天祚元年(935),刺史徐景迈筑罗城,这是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垣。城周27里37步,城高1丈,北至青山门,东沿关河至舣舟亭,南沿大运河至西水关,西沿大运河、锁桥河、市河一线。有8门:东通吴门,南宋时因行都在杭州,曾改名朝天门,次东怀德门,南德安门,次南广化门,西朝京门,北青山门,据称从青山门桥上可见江阴、海门之山故名青山,次北政和门,东北东钦门。外有城壕,上有御敌楼。宋绍兴2年(1132年),常州知府余竣重修。南宋末年,因元兵遇到了“纸城铁人”的常州人的顽强抵抗,元丞相伯颜调集20万兵力攻城,城破后,元兵进行了野蛮的屠城,据传常州仅有七人因躲在惠民桥下得以幸免,只有古村18间屋没有被烧,常州城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元天顺元年(1328年),楼堞废毁,城壁尚存。

  历史沿革

  说常州的城墙只有634年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扬子晚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谈到常州与苏州建城历史的比较,文章的作者认为常州应早于苏州500年,原因是常州淹城已有3000年历史,当然这是题外话。目前世界上保存的最长的是南京城墙,西安城墙是中国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城墙,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北京正准备化巨资修复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的明城墙。很多城市都为没有自己的古城墙而感到遗憾,哪怕只有一段也好,真是可喜可贺,我们常州竟还保留一段明城墙,它是常州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重要见证。

  明代改筑新城

  明洪武2年(1369年),常州驻重兵,朱元璋派大将汤和驻守常州,因罗城大而难守,汤和决定收缩东、南、西三面,在罗城内改筑新城,新城城周10里284步,高2丈5尺,北段城垣保留,东沿市河至水关,南经德安门,广化门至西水关,西沿市河至水关,筑以砖石。有7门,次东改中箭门,次南改石幢门,东西南北,次北沿用旧名,门各有楼,外有瓮城。城壕宽16丈,深2丈,设水关4座,正东、正西,东北、西北分别称东水门,西水门,北水门,小西水门。

  成化年间重修明成化18年(1482年),知府孙仁重修,中箭、石幢门复名怀德、广化门,这次整修易以巨石,新壁增高3尺,史称“雄伟壮丽”“雄居一方”,常州成为“东南一巨镇”。在西下塘原西城脚旧址发现很多城砖上刻着“提督知府孙仁、督工同知吴桓,无锡县,宜兴县,武进县和县某某,义民某某”。还可以在原表场沿河看到雄伟的炮台,它的基脚确为巨石垒成。

  明代中叶修复明代中叶正是明武宗正德皇帝统治时期,明武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荒淫皇帝,他宠信宦官刘瑾,不理朝政,奸佞当道,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正德6年(1511年)文安人(今河北)刘六(宠)刘七(宸)领导饥民起义,史称刘六刘七起义,这次起义曾有28营13万人,曾三次进逼北京,转战河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刘六在湖北黄州战死后,刘七曾率起义军顺江东下,朝廷恐慌,下令各地应付镇压起义。正德6年知府李嵩为对付农民起义而整修常州城墙,扩建走马道,宽丈余。修复工程始于正德7年(1512年)2月1日,至5月20日落成,常州府经历阎纶照全面负责,武进等知县往来督视,于是“百工交作,庶民齐来”,“坍塌者版筑之,损坏者修治之,卑者增崇之,其不可修治者鼎新建之,旧者既焕然一新,又创立辅舍五十以栖戌卒”“制度至是大备,巍乎为一邦之壮观,万古之金汤矣。”明嘉靖34年(1555),知府金豪为防倭寇重修城墙。明万历30年(1602年)知县晏文辉增修通吴门至北水关重墙180余丈。

  清代修复工程

  清康熙9年(1670年)因垣堞倾倒,康熙19年因霪雨造成城垣损坏先后重修。清雍正4年(1726年)知府包括因堞楼门关破败重修。乾隆29年(1764年)知府潘恂,武进知县王祖肃,阳湖知县陈廷柱均奉旨重修。清嘉庆4年(1799年)计划重修,由于工程浩大等原因未实现。清咸丰10年(1860年)

  太平军攻陷常州,清同治3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久攻常州未下,后调来戈登“常胜军”协同攻打常州,护王陈坤书虽率军英勇抵抗,最后仍不免被捕就义,常州城墙遭到严重破坏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今天站在城墙前,似乎看到了当年激战的场景,城墙上的每块砖都曾沾了鲜血。后来江苏巡抚李鸿章修了常州城墙。光绪11年(1885年)武进知县金吴澜和阳湖知县温世京捐款500缗,又借拨修《武进阳湖县志》余款3000垣修葺城垣敌楼水门。至清末,常州城门有“东门通吴,大南门德安,小南门广化,老西门朝京,大北门青山,小北门攻和,设有水关”。在此要重申一点,清末和民国的常州城区图上都把小北门写成“和政门”,这显然是根据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政通人和”之意,现查清朝进士、大学者李兆洛主编的道光版《武进阳湖县志》所载“两县附府城图”,小北门为政和门,希望在今后的地图上和书籍中不要再写和政门了,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后,常州城垣逐步毁损拆除。1913年拆除小北门域城。1918年增辟新西门(即文在门)以利交通。1923年增辟西瀛门。1926年拆除大北门和西门域城。1927年政和门改称中山门,早年7月西城垣倒塌70米。1928年拆除大南门域城。1930年增辟博爱门,1932年改建青山门。1937年日寇侵占常州后,城墙进一步倾废,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城墙上修筑碉堡。

  解放后

  解放后,一些机关、驻军及个人自行拆城,以砖修建房屋,城砖日益散失,城墙毁损倒塌,城内外畅通无阻。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7月呈报苏南行政公署,行署请示华东军政委员会后于1951年6月批准拆除。1951年组织拆除东门至大南门城墙,1952年上半年拆除新西门至北门城墙1500米,城砖用于建房、修路,建下水道等,并组织失业工人以工代赈,搬运城土,用于填河,筑路,以后除今存西瀛门及附近220余米城墙外,余均拆除。西瀛门一段城墙的保留纯属偶然,民国时期,西瀛门一带商埠林立,是著名的金融商贸一条街,不少店铺建在城墙根下,于是商家便依墙开店,有的更是将城墙掏空建屋居住,这虽然是对城墙有所破坏,但在客观上却保护了这段城墙。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