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 > 80周年庆 > 我与新华日报征文 > 正文

0

我与新华日报 | 我的新闻之门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赵绍龙   2017-12-15 13:35:00
在革命战争年代,走进新华日报,就意味着走进革命。在和平建设时期,走进新华日报,则意味着要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一生。

  我与新华日报征文

  在革命战争年代,走进新华日报,就意味着走进革命。在和平建设时期,走进新华日报,则意味着要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一生。

  新华日报创刊即将八十周年之际,我回首往事,突然发现自己人生中若干个第一次,竟然都与新华日报相关联。

  1958年,我整十六岁。这一年我初中毕业并报考本地高中。发榜那天,信心满满去看榜,竟从头至尾找不着自己的名字,眼睛看花了不说,心头早已怦怦乱跳。扪心自问,我考得不差,要出问题,可能就是作文太另类了! 要么是高分,弄不好就可能砸锅!同学好友严家禄帮我去校长室探询。片刻,跳出来大叫:“你被录取到南京什么新闻学校去了!”又道,“难怪我爸阅卷时说,有个考生作文写得很特别。那肯定就是你啦!”

  我当时并不知道,为了适应全省普办县报的新态势,江苏省委宣传部决定开办一所新闻学校培养人才,并从新华日报等省级新闻单位抽调了一批骨干进行教学和管理。由于来不及正式招生,就直接从各县考生中选拔推荐。不久,我一个乡下孩子便怀揣县文教局的推荐介绍信,自带档案,独自坐长途汽车来到完全陌生的古城南京。

  那天下着雨,我坐黄包车到了鼓楼东边的保泰街,找到南大附属新闻学校。学校已经开课,我迟到了半天,于是工作人员把我直接带到了校领导办公室。

  这位领导很特别,单左腿,依靠一根拐杖支撑着行动,起坐间还听到大腿假肢关节“咔嚓”一下的声响。但见他肤色白皙,身体偏于瘦弱,一身很潮的洁白干净的绸质衣裤,随着他的举止动态轻柔地晃动。那模样,倒有点像我在电影中见过的反派人物。工作人员恭敬地递上介绍信说:“这是刚到的新生,还没分班。”后来我想,大约县里事先并未向学校上报材料,所以分班名单中也就缺了我的名字。

  那位领导看了信件,又把我从上到下打量一番,思忖片刻,轻声和蔼地交待:“既然来了,那就编入四班好了,你先带他去课堂吧!”

  走出办公室,我一颗心总算落地,便小声问起这位领导。工作人员说:“他是副校长,叫李扬,从新华日报派过来建校的。”又道,“他一条腿在战争中被敌人流弹击中,因为缺医少药,治疗不及时,后来只能截肢了。”

  我很受震动。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一位真正的老革命!可我竟把他与电影中的反派人物相联系!在后来的岁月里,我多次得到这位老校长的关心与引导。应当说,李扬校长是我走进新华日报的第一位领路人。

  进入新闻学校约两三年,国家遭遇重大经济困难。我虽涉世未深,却怀抱一种朦胧的感悟与虔诚,写了一篇随笔式散文《让革命骑着马前进》,投寄给省内最权威的新华日报,不料竟被选中,以笔名刊登在1962年元旦的新华副刊,只是题目改成了《快马加鞭未下鞍》。这是平生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稿件变成了铅字排上报纸。我站在南京中山路的阅报栏下,兴奋之情莫可名状,它仿佛预示着,我这一辈子将会与新华日报有缘。

  在国家实行“调整、整顿、巩固、提高”八字方针中,全省县报大多撤销,我们学校也相应压缩规模调整定位,成立了新的江苏新闻专科学校。我们四个中专班同学大部分提前毕业,奔赴全省各地一线工作岗位,只留下了约50名学生进入大专继续深造。

  一晃三年,转眼又到了毕业季。教务处传话下来,分管教学的夏校长要选几位同学谈话。我也在被通知之列。

  夏校长名夏晨中,也是从新华日报调来的老报人。他讲话向以思想深邃见长,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他长相显老,黑瘦的面庞,深陷的眼窝,犀利的目光,深不可测。这回找同学谈话会说什么呢?我们几个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他办公室。

  他依然是那样慢悠悠地,语速不快,间有许多停顿与思考,使我们感觉到气氛的凝重与深沉。仔细琢磨,有两个故事令人回味。一个是关于爬树。他说我们从小都爱爬树,开始时容易,感觉很轻松。越到高处,树干越细,越难爬,还摇晃,有点儿危险。这时候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勇气与智慧,方可爬到最高处。另一则叫作“器小则易盈”,罐子小了水容易溢出。期望我们放宽胸怀,永不满足地汲取更多的知识。

  夏校长的谈话交心,虽然说的是学习,我却感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我隐约意识到,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我们会面对某种压力、使命与担当。

  1964年8月,我从江苏新专毕业,旋即跨入新华日报社大门,开启了我近40年的新闻生涯。

标签:

责任编辑: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