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黄镇“我要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有这样的机遇,传承古法手作;感谢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出台强有力的政策,让我们坚定信念,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9月10日,作为鼓楼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的孙成东在获得非遗传承人授牌时感言。
近年来,古琴的斫制出现断层,斫琴技艺几乎失传。在诸多古琴演奏家以及斫琴家的共同努力下,古琴斫制艺术才被慢慢恢复,重现光芒。
孙成东是金陵斫琴代表人物,1977年出生于江苏连云港,号老荒。他的古琴制作得益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刘正春以及广陵派古琴大家梅曰强次子梅士伟的指导,而他的木工工艺,则师承无锡赵氏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晓红。
不为人知的是,孙成东本职工作是南京交通学院的一名老师,研究方向是园林景观设计。2008年,偶然接触到古琴的孙成东被古琴的魅力吸引,开始斫琴之路。在经过近一年的资料搜集工作后,2009年暑假,孙成东制作完成了第一张古琴,而后一发不可收。
孙成东至今已斫琴百余张,尝试制作了各种形制样式,如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灵机式、蕉叶式等。但他最专注的是蕉叶式古琴,因为,这种古琴无论外形还是腹槽都比其他琴式更为复杂,极具挑战性。
孙成东认为,一张上好的蕉叶琴,除了要具有优良的音质以外,在外形上也应该是完美的,应该具有清奇的音色、温润的手感、文质的外形、坚实的体魄。新琴一般很难判定他是否具有坚实的体魄,因为有面漆的覆盖,要在时间的考验下才能看出琴是否有问题。
“对于制琴人而言,诚意正心是首先要做到的,也就是《大学》说的修身,只有自身修好,才能把琴做好。” 孙成东说,慢慢深入古琴,我发现古琴是一个桃花园,桃花园里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而古琴对我来说只是一扇门,它打开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向往。古琴工艺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斫琴技艺严格传承古代传统,孙成东在材料选择、工艺选择、样式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考证研究,他的琴突出了金陵古琴的艺术特质,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针对造型漆艺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使之更加具有文人气息,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较好的传承了金陵派古琴艺术的风格特征,当之无愧入选鼓楼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