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扬州大学教授夫妻辞世“裸捐”房产 子女帮忙实现遗愿
2021-01-18 14:16: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央广网扬州1月1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广大人民教师的座右铭。这两天,扬州大学一对教授夫妻一生教书育人、情系校园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扬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近日接受了一笔92万元的捐款。这笔捐款来自该校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两位已故的老教授沙鲁生和李慧珑。

2020年1月至3月,两位老教授先后因病去世,却留下了一桩未了心愿:把所有财产捐给学校。

为了完成父母的遗愿,老人的两个儿子决定将父母居住的房产变卖所得的92万成立一个基金,基金的名字叫“惠生”基金,从两位教授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用于发放奖助学金和学校建设。

沙鲁生和李慧珑教授的大儿子李汶,向扬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了这笔92万元的巨款,帮父母实现了生前的心愿。

沙鲁生和李慧珑两位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水利专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夫妻俩就奋战在科研、教学领域。2020年1月至3月,两位教授相继离世,因事发突然,没有留下遗嘱。李汶和弟弟却心有灵犀,几乎同时提出父母生前的愿望——把所有财产捐给学校。李汶说:“整个家族里面都很赞成这件事情,都认为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李汶和弟弟将父母房产等变卖所得的92万元全部捐献给扬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各取父母名字中的一个字,成立“惠生基金会”。其中,1/3用于资助学校幼教事业发展,2/3在学校成立奖助学金,帮助品学兼优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李汶说,童年记忆中,父母就经常帮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

“南方的学生冬天到了这个地方(扬州)以后肯定不适应,条件差一点的学生可能衣被都不够,(妈妈就把)棉毛裤、棉毛衫拿过去给学生穿。(她)对学生平时生活点滴上的照顾,我们都看在眼里。”李汶说。

李汶追忆,父母离休后,仍坚持奉献社会。父亲沙鲁生曾作为联合国水利专家,长期帮中外贫困地区解决吃水难题。如今,他也接过这份重任,每年都会向非洲缺水国家和地区捐一口水井。李汶说:“捐口井也算是一个(父亲移交的)工作,有时候我是这么想的。”

此外,李汶兄弟还将父母长期保留下来的珍贵手稿、图书、资料等全部捐献给了学校。这让众多师生和校友们非常感动。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翎介绍,沙鲁生教授生前曾主持“微山湖、骆马湖灌溉系统优化调度方案研制”等研究,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李慧珑教授则从事水文教学与科研,是有名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专家。两位教授在乡村水利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利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两位前辈的风范令人仰望。

张海翎说:“能有这么有情怀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做出这样的行为,无论是对我们后辈,还是对整个社会,这种正向引导的力量都是巨大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回忆起两位恩师,扬大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奚斌非常感动。他说:“难以找到一种非常精准的词语来描述这种心情。(他们)把自己住一辈子的住所作为基金的基础,在整个我们同学当中或者原有的同事当中,引起了一个非常大的震动,影响是巨大的。”

两位老教授为水利事业、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孑然一身的高风亮节在扬州大学被广为传颂,激励了无数扬大学子。

学生: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以他们为榜样,艰苦自立,奉献一生给水利事业。

学生:将来为中国水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延红表示,要用好两位教授的每一分捐款,更要继承两位教授的精神品格。她说:“好好珍藏二老遗存的资料,充分发挥其宝贵的育人和学术价值,大力宣传二老爱校、爱生的情怀和学术精神。”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