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冯少华
冯少华
10月15日上午,宝应县射阳湖镇臧陈社区的冯少华收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现场,记者看到87岁的冯少华依旧精神矍铄。一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老人唱起来依然中气十足。
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有战友牺牲
1950年11月,冯少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7岁的“娃娃兵”,因读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功底,被安排到侦察连做起了侦察兵。“我们的任务主要是秘密潜入到敌人阵地前沿、侧翼以及敌后进行实地侦察,获得情报,绘制地图为我军炮兵部队提供目标位置。”
虽然知道自己的任务充满了危险,但冯少华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第一次执行侦察任务,就经历了生离死别。
“我们是3人一组执行任务,每人间隔15米。一人负责指挥任务,一人背着步话机负责汇报情报,一人负责保卫工作。当时我与班长、副班长匍匐过敌人铁丝网时,中间通过的副班长步话机触碰了铁丝网被敌人发现。一通扫射过后,班长和副班长当场倒在血泊中,我因为在最后负责保卫工作,还没进入敌人阵地,躲过了敌人的火力。”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老人潸然泪下。“我们志愿军是不怕牺牲的,因为知道战斗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但是看到战友倒在我的面前,还是让我很悲伤。”
弹片留下伴随至今的伤疤
在一次战斗中,天气异常寒冷。为了侦察需要,冯少华和战友在雪地里潜伏了近一个小时。战斗结束后,已经冻僵的冯少华被抬进战地医院。当医生告知他可能会面临右腿截肢时,冯少华说,“这怎么行,我还要继续战斗!”在依靠温水慢慢浸泡后,右腿奇迹般恢复了知觉。随后,冯少华赶回部队继续参加战斗。但是,这段经历依然给老人留下了后遗症,直到今天,每当天冷的时候,冯少华的右腿都会一直疼痛,站都站不起来。
在冯少华老人的颈部有一处伤疤,那是炮弹弹片所致。有一次,在前方阵地执行任务时,突然遭遇敌方猛烈炮击,冯少华回忆道,“当时,我跟战友被炮弹袭击,闷在掩体里足足4天,后来被救出后,才发现脖子被流弹划伤,距离咽喉和颈动脉只有几厘米,也算是运气好,死里逃生吧。”
1957年,冯少华回到家乡射阳湖,后来担任了射阳公社街道居委会主任,并参与到射阳湖70年代的集镇规划。如今,老人已是四世同堂,闲暇时喜欢看书、写字,并乐此不疲。
老人说,很庆幸,自己见证了祖国的腾飞与发展。“去年我看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作为一名老兵,我非常激动与自豪。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现在,山河无恙,国富民强,君可安心。”
通讯员 朱义彪 徐成 记者 宫鋆煜 刘峰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