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被称中国式“面包”渡江桥金刚蹄:4平方米的生存之道
2020-08-13 14:48:00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到渡江桥金刚蹄店的时候,王春峰的第一炉金刚脐已经下炉了。

渡江路9号,每天早上6点开门,晚上6点下班。12年,这个4平方米的小空间不仅生产人们心目中难以割舍的“童年的味道”,也是来自高邮临泽的王春峰一家人在扬州城里立足的生存之道。

面粉、面缸、揉面机、操作台…… 你不知道的4平方米生存之道

面粉、面缸、操作台、炭烤炉、糖碗、竹炭、火钳、铲子、切面坯的刀、稻草刷、炉子刷……2008年,王春峰38岁,因为孩子要上学了,在外讨生活不是长久之计,他携全家从上海回到扬州,带着这些做金刚脐的工具,在渡江路找到了一个很小的门脸,继续他此前已经做了17年的生计。

这里的金刚脐是传统的碱面发酵,“刚来的时候,地方小放不下,我都是手工揉面,揉一缸面要花50分钟。”盛夏时节,王春峰穿行在揉面机、操作台、炭烤炉之间,浑身汗湿、腿上套着静脉曲张袜,每半小时出一炉金刚脐,“现在有了揉面机,揉面只要花15分钟时间,但是醒面要三四个小时。”

醒好的面揉透,只见王春峰揪成手掌心大的圆面剂子,左手从中间向两边压一个扁圆,右手用一个看起来有点钝的厨刀剁三刀变成了“六角铮铮”。做好了面坯, 下炉前,他会先用炭火温炉,放入一块铁皮遮住炉底的炭灰,用布蘸凉水洗净炉子,再用水控制炉温,用一块小面团试炉温,最后把金刚脐坯子蘸水贴入,用稻草蘸水手搓洒水,再放入一个黑色的铁罐子。

王春峰的金刚脐有甜、咸两种,甜的要在烧热的黑色铁罐子里撒一把糖,糖遇热迅速起火,让80个金刚脐均匀地蘸上糖色,盖上锅盖,焖六七分钟出炉;咸的则要依样撒一把盐,这个铁罐子被称为糖碗子。

金刚脐一炉接一炉出来,除了烧水在隔壁间,王春峰与妻子高尚兰、哥哥王春松就在这4平方米里转悠,把炭火从一个炉子夹到另一个炉子,又从炉子里夹到一个铁桶里给糖碗子保温,用稻草洒水是传统手艺的智慧,稻草吸水又柔软,每年使用的稻草,是王春峰从老家带来的。

纯手工操作

兄弟三人也曾携手勇闯上海滩

“我有弟兄三人,这是我大哥,我二哥在教场开店,也叫渡江桥金刚蹄。”王春峰笑着说,他们弟兄三人都做金刚脐,他的二哥先学会,在他十八九岁时把手艺教给他,到了20岁出头,兄弟三人一起去上海发展。

“20岁出头,我们从老家投奔上海的一位亲戚,在上海杭州路做了17年的金刚脐,生意还是不错的。”王春峰回忆说,当时他去上海发展时到镇江还要坐汽渡,连江阴大桥也没有,也是渡船过去的。

做金刚脐是纯手工的,王春峰初到扬州时,当时只有大麒麟阁、十六粮店和大明寺素食坊有金刚脐卖,“我这个纯手工用炭炉子烤的就很稀奇,开始我们生意也一般。”他说,为了生计,他跟妻子两人早上5点到店卖早饭,做烧饼、炸油条、磨豆浆,到了上午11点,就开始正式制作金刚脐,边做边卖,直到晚上7点才收摊回家,“我女儿四年级时,生意就渐渐好了,知名度也出去了,也是最近几年,我们才开始全做金刚脐。”

现在渡江桥金刚蹄有两个招牌,那是因为几年前隔壁房子空出来了,房东愿意租给他,他们的活动空间才大一些,一些物品才搬到了隔壁。

去年,王春峰的二哥也到扬州发展,也挂上了渡江桥金刚蹄的招牌,“我们都是一家人,招牌叫金刚蹄,是因为我们老家叫刚脐子,扬州人叫金刚脐,上海人叫老虎脚爪,金刚蹄是把几个说法相结合。”

中国式“面包”

网友说像西点,适合配咖啡

“我们兴化也有,但是跟这个不一样,这个更香。”一位从兴化来扬州办事的老人家买了60个金刚脐回家送老朋友们,为了等一炉咸味的,足足排了40多分钟的队,终于满意而归。

一辆出租车停下来,下来祖孙俩,奶奶打车到这里就为了在附近吃饭时,带小孙子尝一尝金刚脐;一位95后年轻小伙大汗淋漓地站在炉子前,就为了耐心等金刚脐出炉,他说:“我住在东区挺远的,我喜欢吃这家的金刚脐,是因为我爷爷奶奶喜欢吃,我小时候他们也给我们买。我觉得他家的比超市里卖的好吃,只要路过,我都会到这里来买。”

渡江桥金刚蹄店的门口还挂着一个小招牌,是手写的“童年的味道”。在这里,食客排队是日常,一炉80个,被包炉已让老板很习惯,有人买几十个寄到台湾,有人买几百个回家送人。

没有黄油,也不刷鸡蛋,金刚脐被人们称为中国式“面包”,也有网友评论说像西点,适合配咖啡。

12年过去了,王春峰的女儿已经是马上就要读大三的学生。4平方米的方寸之地和金刚脐的手艺,成为这个大家庭在城里立足的生计和更多人记忆中最美的味道。

记者 屠明娟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