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从富春花局到富春茶社 一条小巷子 看“百年老店”演变史
2020-06-09 14:40: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小巷传佳话

在美食界有这样一句话,“扬州包子,包打天下”,没吃过扬州的早茶,就不能算来过扬州。对于外地游客来说,扬州早茶的首选莫过于富春茶社。在富春茶社西侧,有这么一条巷子,以“富春”命名,每日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富春巷的名字与富春茶社有无关联?巷内又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昨日,记者带着种种疑问,进行了深入探访。

富春巷曾名“花局巷”

昨日,记者走进位于富春茶社西侧的富春巷。富春巷南北走向,蜿蜒曲折,北端与得胜桥相交,南端与三义阁相通。置身于富春巷,记者注意到,整个巷子长一百余米、宽不足两米,两侧均为老式民房,大多已经过改造修缮,仅富春巷11号仍保留原有的青砖小瓦和石雕门楼。

提及富春巷名字的由来,当地居民都将目光投向了巷北的富春茶社。

“巷名因‘富春茶社’而来。”家住富春巷17号的75岁居民陈士忠回忆道,富春茶社的前身是“富春花局”,是扬州当时最大的花市,因此巷子取名为“花局巷”。之后富春茶社正式更名,巷名也随之改为“富春巷”。在陈士忠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富春茶社后院,看到东侧墙壁上雕刻着的“富春花局”四个字,证实了他的说法。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从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看出富春巷的演变和易名的过程。在1921年4月的《江都县城市图》上,到1950年2月的《扬州城厢图》上,标注的都是“花局巷”,且其南侧皆不通。到了1957年3月,扬州市人民委员会建设科绘制的《扬州市城区图》,由于与东首石牌楼巷内的花局巷重名,才将“花局巷”易名为“富春巷”,此时,巷南首仍不与三义阁通连。也就是说,1957年以前,富春巷仍称为花局巷,南北巷道还是不相通的。至于现今直连三义阁,也是1957年3月以后的事情了。

从富春花局到富春茶社

在扬州,提起富春茶社,家喻户晓,但却很少有人知晓富春茶社的“发家史”。富春集团总经理徐颖宏告诉记者,1885年,以花为依托,富春花局正式创立,主入口朝西,正对如今的富春巷。

“清末时期,辕门桥是扬州城中心最繁华的街市之一,达官贵人常常聚集休闲,这也是富春选址的重要考虑。”徐颖宏说,当时,扬州众多象棋爱好者聚集富春花局切磋棋艺,边下棋边品茶,其间有人提出,“一局棋未下完,茶就没了滋味”,于是富春花局结合南北客人饮茶的喜好,独具慧心,将浙江龙井、安徽魁针、扬州珠兰按配方比例兑配,独创出一款享誉中外的名茶——魁龙珠,口感柔和,经久耐泡。著名作家莫言的妙句“两代名厨四季宴,一江春水三省茶”,将魁龙珠特色高度概括,令人叫绝。

记者了解到,如今个园附近的“花局里”,原是富春花园的所在地,大面积种植研发魁龙珠的原材料——珠兰花。随着时代的变迁,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富春不断转变经营模式,在赏花、品茶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了糕点和菜肴。

“进门闻‘三香’,花香、茶香、包子香。”陈士忠告诉记者,在他儿时记忆中,富春茶社以品质铸就品牌,食材讲究,精挑细选。尤其当时烧茶、蒸包子拉起风箱的声音,至今难以忘却。

富春巷的一段光荣历史

提及富春巷,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与富春茶社相邻”,却不知巷内还有一段与扬州解放相关的历史。

1949年1月24日,地下工作者陆勤秘密召集“地下商会”的主要成员开会,传达上级指示:扬州将于1月25日解放,要求全城商店全都正常开张营业,明确解放区的华中券与国统区的法币兑换比例,保证扬州解放当天华中券就在市面上流通。

这次会议,地下工作者杨克久以图书文具业负责人身份参加。当天入夜,杨克久组织可靠人员在富春巷1号丁戒非(杨的姐夫)家中,按二地委拟就的内容,秘密书写好迎接扬州解放的横幅、标语,同时又赶制了欢迎解放军进城的五彩小旗子。

1月25日清晨,他们即在扬州辕门桥(今国庆路)、甘泉街和多子街(今甘泉路)、左卫街(今广陵路)、东关街几条主要街道上,挂上横幅,贴上标语。迎着刚刚升起的晨曦,这些横幅、标语成了古城扬州划时代的一个新亮点。

记者 陈晨 文/图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