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风雅了一个个时代,薪火传今 扬派折扇 一个人的不折坚守
2020-06-09 14:38: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扬派折扇技艺精湛

一把折扇要经过诸多工序

开栏语

6月13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进行授牌。非遗,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技艺,每一项非遗,都包含着一代代传人的薪火传续。今天,本报推出“你好,非遗!”专栏,揭开这些非遗项目的神秘面纱,了解非遗传承人所倾注的心血,以及他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夏季高温,热浪袭人,现代市民,习惯了在空调、电风扇的“加持”下,度过炎炎夏日。其实,也不用追溯太远,也就几十年前,扇子还是很多人度夏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尽管不如现代空调降温凉爽,但试想一下,星空之下,井水之侧,藤椅之上,轻摇扇子,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也不失为一种浪漫的夏夜纳凉之法。

扬派折扇已经成为市级非遗项目。朱国勇,也是唯一一位市级传承人。扬派折扇技艺,成为他一个人的“孤军奋战”。

扬州曾有不少扇庄

如今只剩一人传承

一把折扇,轻轻摇摆,上面的泼墨山水、花鸟鱼虫,如同一幅幅中华艺术氲氤的诗画美境。在生活中,百姓们用扇子扇风纳凉,而在文人雅士手中,却是“袖中雅物”,以示风雅。

“过去文人所用的扇子,多是九五十六方,两根大边,十四根小骨,组合在一起,打开时的尺幅并不大,也就是在胸口轻微扇动,心静自然凉。”朱国勇说。

作为非遗项目的扬派折扇,就是这种“文人扇”。从南北朝开始,中国就有文人扇了。明清以来,白衣文士,赏花饮酒,吟诗作对,手持折扇,极具风雅。

扬州折扇源远流长,特别是清代盐商的繁盛,也让雅文化代表的制扇业日趋繁盛,特别是男用折扇见长,线条挺拔流畅,弧度自然舒适。在教场一带,就有过不少扇庄,前店后坊,悄然风雅了一个个时代。可惜的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扬州制扇业日渐式微,很多制扇师傅去了外地,如苏州、岳阳等地,扬州本地的制扇产业,薪火难继。

好在,还有一粒星火尚存,现年43岁的朱国勇,在多年之后,默默承接起扬派制扇,让这一脉的制扇技艺在扬州重燃薪火。

撑船打铁磨豆腐

都不如制扇来得苦

朱国勇的家传技艺是制作毛笔,和制扇一样,同为纯手工技艺,也都是和竹子打交道的。年少时,朱国勇就负责自家毛笔的经销工作,常在上海、苏州、无锡一带走动。跟着毛笔等“文房四宝”一起销售的,还常有扇子,苏州有扇厂,他就常去看。一看,也就着了迷。

“我去苏州扇厂时,就有人告诉我,这里有好几位老师傅,都是扬州人,经过推荐,我才认识了师父徐义林。后来,徐义林成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所制作的扇子堪称经典。”朱国勇说道,“徐师父听说我要学习制扇技艺,开始就告诉我,世上都说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在他看来,都不如制扇来得苦。要想学好制扇,就要吃得苦中苦。”

首选是选材,需要亲身前往大山深处,找到长在山阳面的竹子,竹龄在五六年之间,表皮不能有任何的破损和伤疤,砍伐下来,都是一根根背下山来,这样才能保证竹子表皮不受磨损。

一根竹子,能用的部分也不多,多半是靠近顶端的,竹节较少。经过炖煮、暴晒等工序,将竹子中的油脂、水分全都处理干净,这样的竹子才是制作扇骨的好料。而从选料开始,到制作成一根根薄如纸片的扇骨,要经过70多道工序,所用到的刀具就有几十种。从学艺开始,朱国勇的双手就是“伤痕累累”,不仅是刀片,处理过的竹片也是锋利如刃,一不小心就会在手上拉开一道血口。就在前两天,朱国勇的拇指还被竹片划伤过。经年累月的伤口层层叠叠,让他的双手老茧厚生,粗粝干糙。

所有的工序完成之后,朱国勇最喜欢的,就是把玩扇骨,特别是两根大边,经过砂纸和抛光棉的打磨,大边表面已经非常光洁了,然而这还不够,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把玩”,那就是用双手不停摩挲,人体的温度、手掌的汗水,会不断渗透到竹皮之中,竹皮表面会越来越光滑,而颜色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从浅黄到褐黄,再到赭红,人和扇骨之间,在时光的作用下相互交融,最终共同完成一件艺术品。

每把从3000元到8000元不等

每年制作百余把扇

制作一把扇子,朱国勇需要四五天的时间,最多也就是两三把扇子一起做,一年下来,他精心打造的扇子,不过百余把。如今,在文人圈内,朱国勇的扇子已经颇有名气,每把扇子的价格从3000元到8000元不等,基本都是供不应求。他还在东关街上,经营着一家扇庄,主要售卖的还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扇子,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虽然说,扇子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我看扇庄的生意还是挺好的。市民们,游客们,在这个季节都喜欢买一两把扇子,随身带着扇扇。”

从工艺上,朱国勇说手工打造和工业制造,有着明显的区别。就以打孔为例,机器打孔其实很难精确,因为竹片表面是光滑的,机器打孔容易打滑,而手工则能保证打孔的精确。而工业扇的扇钉多是铁制,而朱国勇的手工扇,则用牛角,具有伸缩性,也更能契合竹子的品质。

如今,朱国勇是扬派折扇唯一传承人,而他对于收徒的条件也非常严格。“其实也很难招到徒弟,首先不能指望这项技艺能够立刻学会,就能赚钱,起码要有几年的磨炼才行。此外,还要真正热爱,因为只有热爱才能吃得了这份辛苦。不过,我也不着急,毕竟我还年轻,以后一定会找到有缘的传人。”朱国勇说。

记者 王鑫 摄影 司新利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