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全市企业全面复产达效工作推进会召开,动员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采取针对性措施,靶向施策解决难点堵点,加快推进企业复产达效,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回归到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
记者深入企业采访,发现一批企业不仅冲出疫情阴霾,带动产业链强劲复苏,而且找到了发展新机遇。在疫情冲击下,这些企业表现出的韧性和发展活力,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本报今起推出“从‘疫’线生机探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记者 嵇尚东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2月10日,我市首批工业企业开始复工。当天,江苏(高邮)金飞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两千多名工人悉数到岗。复工复产仅15天,就有装满近200个集装箱的电动工具从高邮发往全球,这是金飞达在疫情大考下交出的成绩单。
作为一家终端产品企业,金飞达的复产达效为何启动这么快?从该案例扩展开来,记者连日来针对类似现象展开了深入采访。
车头不动车身难行 从一个比喻看终端产品企业市场话语权
金飞达是全球知名电动工具制造企业,也是我市重点出口企业,生产线工人绝大多数来自当地,400多家供应商也有一半在高邮。
随着金飞达复工,本地约200家供应商同步复工,工人到岗,生产线开始运转。外地供应商同样如此:无锡一家配套商因外地工人无法到位,老板和高管亲自下车间忙生产;温州一家供应商虽尚未复工,但积极向当地部门申请获允,派车送来近3万只库存开关。
金飞达一声复工号角,带动400多家供应商同步跟进,是因其在产业链具有话语权。市工信局有关人士表示,产业链复工复产,就像火车启动,车头不动,车身难行。金飞达是强势终端产品企业,直接面对终端市场,是产业链上游企业发展的引擎,和配套企业相比有“时间差”的发展优势。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扬州一批强势终端产品企业复产达效,拉动一批产业集群配套企业。比如扬州丰尚公司——全球饲料机械制造和工程服务的顶尖提供商,复产后带动本地52家中小企业同步复工。
既要大还要强 从一组数据对比看终端产品企业贡献度
据了解,全市有开票销售的工业企业3.9万家。怎么读懂这本“企业家谱”?
大家常常会听到一个名词——规上企业,也就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它们体量较大,我市规上企业3024家,是工业经济的核心力量。截至2月29日,全市规上企业已全部复工。
不仅大还要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高。在3024家规上企业中,哪些企业在抗击疫情中表现不俗?一项面向市属100强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在本次疫情中,终端产品企业因直接面向终端市场,产能恢复较快。相对而言,中间产品企业受制上下游企业,不少虽复工,但整体产能恢复相对滞后。
市工信局有关人士表示,分析企业发展质态,不但要看产值,还要看产业链上的主导权,以及对区域发展和社会的贡献。终端产品企业强,区域产业发展活力旺,是很多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
值得自豪的是,扬州一批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向下游终端产品延伸,不断增强市场主动权,为扬州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据统计,全市终端产品企业共计959家,户均税收723万元,比中间产品企业的户均税收(421万元)高出了70%。
既要招引也要培育 从一个新使命看如何加快精准施策
“三个名城”不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需要一砖一瓦的垒砌和一柱一石的托举。在市委七届九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夏心旻提出,多抓一批更有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的好项目,用一个又一个项目稳固产业转型的“压舱石”、夯实“三个名城”建设的根基。
这是扬州新时代发展新使命。实践证明,招引、培育、做强一批有终端产品的龙头企业,不但可以拉长增粗做强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而且可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令人欣喜的是,我市已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2家、市级95家。这些企业因为产品不可替代性强,订单不愁,在复产达效中启动也相对较快。
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产业链中是隐形冠军,掌握了一定话语权,最有能力和潜力通过努力,向终端产品企业转型。通过政策扶持、靶向施策,提升小巨人企业市场号召力,向终端产品市场延伸,必将吸引更多配套企业加快集群,进一步增强扬州产业的基础和高质量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