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涛 赵天
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加快推进企业全面复工复产达产达效是一场“硬仗”。
昨天,全市企业全面复产达效工作推进会公布的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截至3月12日,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复工15814家,复工人数51.85万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3024家,复工率100%。
一边全力战“疫”,一边奋力生产。“尽最大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铿锵有力的表态,展现扬州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决心。
如何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昨天会议划出重点。
按下复工复产“加速键”
3月的扬城,草长莺飞,我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热情高涨。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线复工,订单源源不断,产能稳步提升。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3月12日,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复工15814家,复工人数51.85万人,开工企业职工返岗率89%;规上工业企业复工3024家,复工率100%,年开票销售百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工超九成。
各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同样热潮涌动。据统计,我市主导推进的14个列省重大项目已开工6个,参加1月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的60个项目已开工44个。
商贸服务业也正在加紧复工达产,社会信心逐步恢复。据统计,全市商贸企业累计开工3358家,复工率93.9%,其中商业综合体复工33家,复工率94.3%;百货店营业14家,复工率82.4%;超市、便利店营业3311家,复工率93.9%。
据介绍,为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硬”,在江苏推出的“惠企50条”基础上,各级政府、涉企部门纷纷出台了援企稳岗等一系列政策:市里出台了“惠企16条”“惠农12条”政策,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商贸12条”“金融15条”“税收10条”等专项惠企举措,干货满满、真金白银。各类企业则奋而“自救”。全市上下千方百计“抢”时间,按下复工复产的“加速键”,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然而,分析表明,尽管我市复工复产工作加快推进,但从省内看,与南京、无锡、常州、南通等地相比,产能释放还有差距;从市内看,各县(市、区)复产达效情况不一;从行业看,全市规下企业、服务业、建筑工地复工复产还较为缓慢。
据介绍,对于不少企业来说,复工首先难在产业配套上,产业链上下游的“肠梗阻”尚未打通。其次,人是复工复产不可忽视的因素,从整体情况看,企业返岗难、用工难依旧突出。此外,物流难、需求不旺等因素也制约着企业全面复工达产。
打通梗阻打赢“复工战”
如何精准有效打通梗阻,实现全面复产达效?
首先是要畅通人流和物流。对于不少企业来说,复工首先难在审批上,容易“卡”在“最后一公里”。会议提出,要对此前出台的社会面防控、人员和交通管控政策进行梳理,对不合时宜的要及时调整,防止层层加码、互为前置审批、循环证明等问题。同时,我市将采取“点对点运输”等方式优先做好老员工返扬返岗,积极组织用工短缺的企业到安徽、江西、贵州、河南等主要劳务输出地开展人员招聘。此外,交通运输是复工复产的“先行官”,要推动物流企业全面复工,才能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确保员工回得来、原料供得上、产品出得去。
重点产业拖不起、慢不得。汽车、机械、化工、新型电力装备、建筑等都是扬州的重点产业,上下游配套行业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行业达产达效情况对整体经济运行影响较大。“必须牢固树立优先支持重点产业复产达效的鲜明导向。”会议要求,对汽车、机械、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要加大上下游企业协调力度,推动市内配套产业同步复工复产,防止相关产业链被市外其它地区替代;对纺织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重点加大劳动力返岗、招聘等帮扶力度。
精准帮扶企业,要做到抓大不放小。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受疫情影响的程度更深,面临的困难也更多,要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科技综合体、商业综合体、沿街店铺等市场主体复工复产。
要让更多惠企政策细节落地。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减、免、缓、补、奖等方面,一家一家企业精准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加大信贷、社保、税收等政策的兑现力度,把“雪中送炭”的事做好做到位,降低政策享受的门槛,提高企业的获得感。
重大项目是稳固好经济发展势头的“压舱石”,我市将进一步加快世博园、东部交通枢纽、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大块头”的建设,提高重大项目开工率复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