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垫脚石是块唐代石碑 公元866年瓜洲叫沠(pai)洲
2019-09-27 14:59:00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2015年,本报报道了《瓜洲居民家现唐“沠洲”石刻》,在瓜洲一居民家中发现有“沠洲”字样的唐代石碑。这块石碑长宽均为40厘米,经过专家学者考证辨认,目前可以辨认近500个字,最重要的发现是上面刻有“杨子县南江滨乡沠洲”和“乹符五年戊戍”等字。

  扬州学者朱善文认为,碑文中的“沠洲”即为“瓜洲”,“沠”字代表当时瓜洲的水系形状。这块唐碑的最新研究发现,为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再添了厚重史料。

  垫脚石是块唐代石碑

  瓜洲原来是“江滨乡沠洲”

  据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居民介绍,这块石碑在家中已有一二百年历史,是祖上从古运河边捡得的,形状方整,家人一直把它当作垫脚石放在院子里。

  这块碑上刻有完整的碑文,虽然青石风化,一些字迹已模糊,但是大部分字仍能辨识,开头这样写道:“杨子县地枕楚江,目阅吴岫,足为兴览,可以居焉,因择私第于钦贤坊。”结尾处则是“乹符五年戊戍”“鲍诰撰”,文中还有“乱兵之际”“江阳县会义里”等时间、地名和人名。

  “‘乹符五年’应是公元86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江阳县会义里’这个古地名是首次听说。”朱善文说,此碑藏有丰富的历史和地理信息,还讲述了扬州当时重要经济是盐铁铜等,不过碑中一些断字、生字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解读。

  “瓜洲原为扬州和镇江之间长江中的一个江心洲,晋朝时就已形成。为什么叫‘瓜洲’?民间和史书上有两种主流说法,一种是该江心洲形状如‘瓜’,故名瓜洲;一种是水系状若‘瓜’字,故名瓜洲。”朱善文认为,这块唐代石刻中的“沠洲”,表示唐代的“沠洲”是带三点水旁的,由此可以推断,唐代以前“瓜洲”的水系状若“爪”字,所以叫“沠洲”。

  “‘沠’字意为水的支流,新发现的唐代石碑,揭示了古瓜洲的水系。”市水利专家徐炳顺说。

  古瓜洲城内街巷完备

  江流北移导致了瓜洲塌江

  徐炳顺说,《嘉庆瓜洲志》记载,古代瓜洲在江都县南45里,东至丹徒县连城洲,西至花园港,南至金山,北至扬子桥,东北至冯家桥,管辖面积相当于今日瓜洲镇的一半多。史料记载,瓜洲城镇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城内有标志性建筑大观楼、文昌桥、拖桥、城河等。有专家考证,瓜洲的大观楼就是《红楼梦》里的“风雪大观楼”。

  徐炳顺在《南巡盛典》中发现了一幅《瓜洲城河图》,找到了当年瓜洲城的模样。瓜洲城有东门、便益门、大小南门、西门、北门,还有东水关、南关、北关。瓜洲胜遗大观楼在便益门与大南门之间。“瓜洲镇城内外共有14坊,其第九坊有民房数十间,史称‘九城坊’。城内有东南西北4条主干道大街。”徐炳顺说,由于水上交通便利,瓜洲逐渐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徐炳顺研究发现,明末清初,从仪征青山到十二圩的江面上淤生出北新洲、礼记洲、回龙洲、沙曼洲等江心洲,并逐渐并连,通称北新洲(今为世业洲),大江遂分为两汊,主流在北汊。江流北移是后来瓜洲坍塌沉没江中的主要原因。自康熙年间,瓜洲开始坍江,雍正末年,尤加厉害。虽经多次筑修,仍无济于事,到光绪二十一年,瓜洲全部坍入江中。

  记者姜涛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