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文津桥拱券为何分成三段?城建专家朱懋伟:有两种可能
2019-09-27 14:58:00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核心提示

  文昌阁揭瓦不落架大修基本结束,此次大修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91岁高龄的城建专家朱懋伟老人也在关注这次大修,并为此次大修点赞,认为新文昌阁给人们带来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对于记者前期报道中提及的文津桥拱券为何分三段等问题,朱老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看似涵洞的照片

  应是淤积河床到拱券顶的部分

  朱懋伟介绍,从扬州解放到改革开放之初,围绕文昌阁进行过四次重大市政建设,分别是:1952年填塞汶河和填埋文津桥,1959年筑汶河路和建设文昌广场,1978年“782”工程和建设三元路,1980年扩建文昌广场和汶河路拓宽北延。他是这四次工程的亲历者和组织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的这次扩建,至今记忆犹新。

  记者此前进入文昌阁下文津桥拱梁下部,看到连续拱梁自南向北分为三段,南北两段连续拱梁采用近20厘米厚的青石条砌筑,顶部距阁身室内地面1米多。中间为砖拱,且半径不一样。这样的构造不像是原先文津桥的桥身,很有可能是桥梁损毁后重建的。

  朱老回忆,1952年填埋文津桥时,分别在桥拱券外砌了挡土墙,在桥南侧拱券处留了门洞,在桥东南紧贴挡土墙处留了人孔门,从人孔门可下到文津桥桥拱券内。文津桥拱券直径有6米多,汶河由于淤积多年,填埋文津桥时河床到拱券顶只剩下一米左右,这也是当年为什么要填塞汶河的重要原因之一。记者拍摄到的看似涵洞的照片,应是淤积的河床到拱券顶的部分。

  文津桥拱券分三段

  从拱券直径上看有两种可能

  对于桥拱券为什么会分三段(南北为石拱,中间为砖拱),朱老认为这个问题可从文昌阁的建造找出答案。文昌楼(阁)是建在文津桥上的桥楼,是在文津桥建成九十年后加建的,建成后又经数次重建。现存的文津桥拱券分为三部分,中间的砖拱券直径大,两侧石拱券直径小。这样的结构只有一种解释,即在建文昌楼或重建文昌楼时,文津桥被加宽过。

  这三段桥拱拱券的形成,有两种可能。

  一是最初在文津桥上加建的文昌楼体量较小,只是在文津桥上加建了木结构桥楼,文津桥并没有加宽。之后文昌楼进行了重建,重建的文昌楼体量变大,于是就紧挨着文津桥南侧或北侧加了一段石拱券,对文津桥进行加宽。之后又重建时,文昌楼体量更大,于是就再加一道石拱券,把砖拱桥夹在了中间。

  第二种可能就是,重建文昌楼时,在原砖拱桥的两侧加建了石拱券,对文津桥进行了整体加宽,重建的文昌楼基础部分就直接建在了石拱券上,将原来桥楼分开的建筑形式,改成桥楼一体的建筑形式。

  为什么说石拱券是后加的?朱老认为可从拱券的直径上看出来。初建的文津桥砖拱券直径较大,说明当时汶河还可以行较大的船,桥孔的过水能力也较大。后加的石拱券直径变小,说明此时的汶河河床已开始淤塞,船只通过能力已大不如从前,只有较小的船可以通过。桥梁加宽,桥孔变小,说明过水能力已无需原来那么大。由此可以推断,砖拱券要比石拱券时间早,砖拱桥应该是文津桥原桥。至于石拱券是一次加的还是分二次加的,需对拱桥和桥台查勘后才能得出结论。

  朱老还特别强调,现文昌阁下面的是拱桥的拱券,不是涵洞,拱券和涵洞是有根本区别的,拱券须有桥台支撑,涵洞则不需要。

  大修带来了意外之喜

  桥楼建筑带给市民无限的遐想

  朱老认为,建筑艺术审美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对其中的文化内涵也会有新的认识。

  文昌阁这次揭瓦不落架大修,给我们带来了“意外之喜”,它借鉴了中国园林建造中“旱园水意”的艺术手法,在文昌阁南北两侧中轴线上新增了两组“鱼跃龙门”浮雕,和文昌阁内天花板上的“双龙戏珠”壁画遥相呼应,以此比喻扬州人民奋发向上、化鱼为龙的精神,极大拓展了文昌阁空间维度。

  另一方面,它又借助画面的意境,暗示了文昌阁是一座“楼跨桥砌,桥穿楼过”的桥楼建筑,起到了“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点睛作用,带给了市民无限的遐想,让人们仿佛看到文昌阁下的潺潺汶河水汇入大运河,流向长江,奔向浩瀚大海的景象。它既丰富了文昌阁的建筑艺术感染力,又让文昌阁呈现出勃勃生机,还提升了文昌阁的文化内涵,不能不说这是扬州古建筑保护维修中的一大创举,是一次完美的“推陈出新”。

  修缮一新的文昌阁,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地标建筑,更看到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创新的有机结合。

  记者姜传刚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