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晗 见习记者 马惠敏
乡村振兴战略中有一个重要指标: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重需达到65%。你知道扬州目前高标准农田占比多少吗?
昨天,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18年底,我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16.78万亩,占全市耕地比重达73.94%,占比位居苏中苏北第一、全省第三,提前四年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把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实现机械化和科技在农业种植中的完美结合,是对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颠覆性变革。”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周学金介绍,高标准农田,通俗地说,就是“田成块、渠相连、路成网、树成行、技术支撑强”,也就是土地要平整并且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而且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近年来,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新建成上千座农桥、排灌站、机耕路、防渗渠等基础设施;推广防渗渠、低压管灌、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植树造林、平田整地、沟塘清淤等措施,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了村容村貌,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生态屏障。
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资,但这个投资不是按计划分配,而是采取竞争性立项。不争取或争取不力,就很有可能拿不到资金。”周学金介绍说,前几年国家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政策,我省则将项目资金重点投向苏北地区及“六大帮扶片区”,并且所有项目均要求实行竞争立项。
项目资金不争不得,怎样竞争才有优势?据介绍,我市专门建立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因地制宜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项目布局注重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相结合,划分片区。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和科学的规划,扬州每年都能争取数亿元项目资金,资金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周学金介绍,我市将80%的项目资金投向沿安大线、新淮江线、沿江高等级公路线“三线”和宝应运西地区、高邮湖西地区、仪征丘陵山区“三区”。目前,全市“三线三区”等重点区域已投入开发资金9.6亿元,建成沿安大线40万亩、沿新淮江线20万亩、环邵伯湖10万亩、丘陵山区10万亩等规模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集中区。
今年,我市高标准农田项目立项30个,建设高标准农田18.3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万亩,财政总投资达3.43亿元,超年初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3.3万亩。预计今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将超过78%。
建成后发挥了那些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成效果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
记者在江都小纪镇吉东、吉西片高标准农田区看到,田成方块、道路相连、沟渠相通,碧蓝天空与金色稻田交相辉映,收割机碾过之处,留下了一道道美丽的线条。
“今年是个丰收年,我种了10多亩地,多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在全部机种、机收,比往年轻松多了。”村民邓妙芳说,以前的田块是路不通、渠不畅,耕作机械到不了田头,收割的粮食运不出田埂,种田成本居高不下。现在政府帮着建设高标准农田,路宽了、渠通了,从种植到收割都十分方便,村民们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吉东村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高标准农田土质好,日照足,灌溉方便,生产出来的大米细软香甜。“今年稻谷丰收,相信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增产、增收、增效和降本的‘三增一降’良好效果。”周学金介绍,据统计测算,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250万公斤,粮食平均亩产提高150公斤,农民人均增收520元以上。“此外,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土地租金每亩上涨200-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