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一滴水,折射一座城市的生态自觉
2019-06-04 11:11:00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扬州网讯 (记者 继业 明涛 景炎 生锋 邹平 吴涛 周晗 孔生 洁文)“州界多水,水扬波。”历史上的扬州因水得名、因水而兴,是一座水做的城市。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绽放新的魅力、谱写新的华章。

  水,是一粒坚韧的种子。今年“六一”儿童节这天,来自汶河小学一年级的10名小学生在专家的指导下,认真采集城市水、气、土壤标本,成为“小小环保员”——从今年起,他们将与全市生态环境“共成长”;从这一刻起,扬州一代又一代人爱水、护水的文化自觉和传承,犹如一粒坚韧的种子,在这些孩子的心里播下,未来开花、结果。

  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4月18日,南水北调源头公园,“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的主会场,碧水环绕、绿树成阴的独特风景令人赞叹,500多位海内外嘉宾客商相聚在这里,不仅签下了投资扬州的协议,也共同见证着“一泓清水向北流”,见证着扬州人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重要指示精神的历史担当。

  水,是一股磅礴的力量。5月28日,随着市委书记、市总河长谢正义发布“总河长令”,市、县、乡、村四级4076名河湖长以及数千名“民间河长”闻令而动,在“第一时间”赶赴自己所负责的大河大湖、小沟小塘,进行拉网式检查督查,汇成一股磅礴的推动力量,展开了新一轮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碧水保卫战。

  不论是牵头大运河成功申遗、率先提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还是摘得“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等“金字招牌”,扬州人始终坚持将绿色作为城市底色、发展主色和鲜明特色,向着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建设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争创扬州发展的第四次辉煌”的目标奋力前行。

  扬州依水而生、水城共生。因为水,扬州交通便利、千帆竞发,可以通江通海;因为水,土地不再焦渴,庄稼得以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因为水,扬州商贾云集、三度辉煌,创造了“扬一益二”的城市发展高峰。回馈江河湖水的哺育之恩,重振历史辉煌,一直是当代扬州人的执念。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关心关切水污染防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水污染防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长江大保护现场推进会上明确要求,精准务实抓好沿江环境问题整改,科学修复长江生态系统。

  扬州,北负淮河、南濒长江、中贯京杭大运河,全市64%的地域为淮河流域、36%的地域为长江流域,既是江淮分水岭又是江淮交汇点。更为重要的是,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淮生态大走廊、淮河生态经济区等国家、省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在扬州交汇叠加,扬州在全国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区位特殊、地位重要。

  面对重大历史命题,扬州如何作答?如何担当?

  扬州将水视作城市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最独特的品牌和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福利,旗帜鲜明地提出,“治城先治水”,将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和理念,近5年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系列攻坚工程:

  ——“清水活水”工程、“控污截污”工程:先后实施活水工程和黑臭河综合整治,并在省定目标基础上将河道整治数自我加压增加到80条,城市河道再现碧波荡漾的自然风光;

  ——“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先后投入近百亿元,建设“不淹不涝”城市,完成了百余个积水点改造;

  ——区域供水全覆盖工程:为让百姓“喝上干净水”,扬州投入46亿元,完成铺设供水主干管道1438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区域供水,“健康之水”覆盖全境、进村入户;

  ——大江风光带建设:大力推进大江风光带和大型滨江公园建设,努力让长江扬州段成为清水廊道、生态廊道、美丽廊道;

  ——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所在地,扬州划出1800平方公里,投资300亿元,实施八大工程,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坚持治污、防污、监管、涵养多管齐下,着力打造南水北调清水源头;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扬州累计举办十一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高标准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努力把大运河扬州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

  治城先治水,活水是根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市水利局负责人说,扬州城区北高南低,历史原因造成不少河道水系断头,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沟通水系,引入活水。

  2015年9月29日,扬州人迎来建城2500周年的喜庆日。这一天,扬州城九闸同开,来源于高邮湖、邵伯湖的汩汩清水进入扬城,自此主城区实现活水全覆盖。

  治城先治水,治污是关键。

  2014年起,市委、市政府针对城市“黑臭河”问题,推进“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建设,扬州主城全长140公里的35条河流实现活水全覆盖,惠及230万扬州百姓。

  水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在水上,根子在岸上。为保障整治后河道清水畅流,在实施新城河等河流综合整治过程中,扬州对河堤两岸生活排污口进行了接管截污导流,实施雨污分流。

  如果说,河道整治是看得见的“面子”,那么地下排水管网则是治水的“里子”。扬州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针对城区干道雨后积水,专门编制了《建设“不淹不涝”城市行动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完成了城区主干道70多个积水点整治工程。

  从积水点改造、管道加长增粗到路面立体整治、小区综合整治,从润扬河建设、邵伯湖切滩到扬州闸改造、规划建设瓜洲外排大站,从黄金坝闸建设到平山堂泵站建设、七里河综合整治……随着“外防、内排、治淮、活水”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实施,“人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相应、城与人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图画。

  坚持问题导向,在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彰显扬州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

  “龙须沟”变新颜,是扬州人防治水污染、整治水环境的一个新故事。

  这里的“龙须沟”,是扬州人对七里河曾经的称呼。七里河全长5.5公里,地处城市东南片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沿河的化工厂、农药厂、皮革厂等企业排放工业污水,生活小区、农贸市场排放生活污水,原本清澈的小河渐渐飘满了垃圾,河水浑浊,每到夏季发出阵阵臭味,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2017年6月8日,市委书记谢正义徒步、坐船调研七里河,震惊于此河的脏乱差,痛定思痛写下民情日记《今天开始,我就是七里河河长》,从此拉开了七里河整治的大幕。

  如今的七里河水清岸绿,与新建的七里河公园相映成画。过去老百姓批评最多、怨声最大的臭水沟,已成为好评最多、赞扬声最大的幸福河。

  俗话说,撼山易、治水难。七里河的整治,体现了扬州人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坚决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定决心。

  在扬州,以扬农集团为代表的化工产业,年产值近千亿元,无论看GDP贡献度,还是税收缴纳额,都堪称城市的“功勋产业”。但是,为环境计、为子孙计,“功勋产业”也要做“减法”。近年来,我市严控化工项目建设,全市没有在化工园区外新批1家化工企业,搬迁城区年销售100亿元、利税近20亿元的扬农化工,同时还将化工园区产业规划面积从22平方公里压减至9平方公里。

  “263”专项行动伊始,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市长办公室悬挂着3张图:“减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的进度图,定时定责定进度,督查抽查连轴转。此外,涉水工业企业、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等专项执法检查相继展开,今年以来,共排查梳理涉水问题192项,其中实际问题156项,目前已完成整改37项,其它正逐项整改、对账销号中。

  生态强不强,环境美不美,队伍是关键。市委书记谢正义、市长夏心旻亲自挂帅,担任市总河长,其他市领导也担任河长,聚焦长江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突出“两违三乱”等重点,全面排查存在问题;全市4000多名各级河长领任务、到“防区”,深入巡查、挂图作战,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数千名“民间河长”也自发地加入到这支防治水污染大军中……

  78岁的陈进来,是七里河的一名“民间河长”,负责联谊路社区段。他每天巡河两次,风雨无阻,一天巡河走上四公里,算下来一年1400公里,相当于逛了60多圈扬州城。

  与此同时,市人大积极推动立法,用法律法规固化水污染防治工作,制订《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制定“治水治气”20条举措。市人大环资城建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打好碧水保卫战,必须推动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全国、省、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决议在我市的有效实施,从而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些水污染防治创新举措开始实施,比如“谁排污谁付费、多排污多付费”政策。“这项举措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减少污水排放,保护生态环境。”邗江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他们引进了“智慧环保”排污总量智能控制系统,在项目审批发放排污许可证时,该局根据新系统对企业排污总量进行测算,核定其一年内的排污总量,然后将相关数据输入IC卡;额度使用完,企业的排污阀门就会自动关闭,杜绝超量排放。

  为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扬州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沿岸3公里范围内实施“三退三还”,即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到去年底,三大湖累计拆除围网养殖8.7万亩,湖区生态日渐好转。

  为保护“七河八岛”生态湿地,我市通过人大立法实施“四控一禁”,加强水源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增色绿杨城郭……美国《洛杉矶时报》和《国际日报》共同聚焦扬州“七河八岛”——在美丽的扬州江广融合地带,有一片特殊区域,这里水连天,林无边,岛有仙,如一幅幅水墨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实施涉水惠民工程中持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如今扬州的水生态环境怎么样?百姓的感受最直接也最有说服力。

  轻轻一拧,就能喝上清澈的自来水,这种城市居民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对宝应西安丰镇苗圃村居民乐其标而言,却等了半辈子。在他的记忆里,以前每天村里只有早晨4点、上午10点和下午晚饭时放三次深井水。“要喝上头道水,就要凌晨一早起来,准备好水缸等着放水。”乐其标说,如今,家里通上自来水,自己终于能踏踏实实睡到自然醒了。

  为了让百姓“喝上干净水”,这几年,扬州在全省第二家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做到城乡居民饮用水“同源同网同质”,全市460万人民全部喝上了干净的长江水、运河水。农村烧水不再有水垢,农村居民的肠胃病、传染病大幅度减少,结石病也开始下降,而且区域供水实现了“不断水、水量大、压力足”,让农村居民跟城市居民一样可以用上热水器、洗衣机和抽水马桶,极大地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卫生质量。

  在治水过程中,扬州注重水景观打造和水文化挖掘,开展河岸生态改造、岸线绿化、亲水步道等建设,配套建设了一批广场、水文化展馆、开敞式公园等设施,营造了亲水宜居环境。同时,扬州围绕人水相亲,开展滨水生态中心建设,建成廖家沟中央公园、高邮清水潭等10个生态中心,成为本地人休闲和外地人旅游的新热点,更好地满足了市民和游客“亲水、近水、临水”的愿望。

  临近傍晚,华灯初上,扬州古运河上的游船载满各地宾朋,踏着运河细浪,穿梭在流光溢彩之中。古运河畔康山文化园1912文化旅游街区,人声鼎沸,霓虹灯闪烁,路边停满了大小车辆,各地宾客纷至沓来。

  扬州古运河沿线旅游景点已串联成线,城区古运河水上游线路、瘦西湖-古运河水上游览线路开通运行,卢氏盐商古宅、南门遗址广场、马可波罗纪念馆、吴道台宅第等一批旅游景点依次展现。

  现在漫步扬州,目之所及,湖光映绿柳,亭阁连水榭,形成了水与景共融的生动画面。

  扬州的蓝天渐渐变多了,夏天湖上划船的人、四季河畔钓鱼的人悄然变多了,群众打心底里为扬州水生态点赞。

  今年38岁的颜国庆,家住邗江区沿湖村,祖辈、父辈都在邵伯湖区以打鱼为生。在邵伯湖实施“三退三还”过程中,市、区两级政府对退养还湖的渔民,不仅帮他们盖起了瓦房、楼房,还组织他们搞起了渔家民宿、特色餐饮,发展生态旅游。如今,颜国庆早已告别渔民身份,上岸搞起了生态旅游开发。“不用风吹日晒了,坐在家里就能赚钱。”

  像颜国庆一样,沿湖村400多户渔民全部上岸,不少渔民年收入超过10万元。昔日破落的小渔村如今已经大变样,获评“全国最美渔村”。

  扬州水生态怎么样?这里的“动物居民”同样有发言权。发现一度濒临灭绝的江豚又在扬州三江营频现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博士兴奋地说,成群江豚的定居,在为扬州的水生态“点赞”。

  逢节假日,江都区实验初中教师、江都江豚保护协会会长李华荣总会带上几名志愿者,沿着南水北调源头公园到三江营湿地公园一线,或乘舟踏浪,或逶迤而行,用镜头记录江豚的美丽身影。

  自小生活在长江边的老李说,江豚是长江水质的见证,对水质要求极高。小时候,三江营江边经常见到江豚,后来,就难觅踪影。而现在,它又回来了,甚至经常能拍到它们三五成群嬉戏的画面。

  江豚,是扬州践行“治城先治水”理念的“见证者”和“代言人”。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