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垃圾分类现状如何?“梗”在哪里?本报持续关注的市区垃圾分类问题,引发众多市民的关注,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本报将把市民的建议、意见集中反馈给环卫部门。
1
养成习惯
对策:给居民送分类垃圾桶
锦旺社区65岁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徐美玲,督导的地点是自家小区的垃圾箱旁。从事这项督导工作近两年,徐美玲常做的工作就是督导小区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习惯是最难改的。”徐美玲说,她所在的小区很多都是教师、退休干部,“总体上,大家都还是支持的,跟他们讲一讲垃圾分类的好处,垃圾到底该怎么分,一般都比较配合。”
徐美玲说,很多人觉得垃圾分类麻烦,其实只要养成习惯,这件事还真不难。“比如客厅,也就增加个垃圾桶。”徐美玲认为,垃圾分类宣传到这个份上,市民的知晓率也比较高了,现在需要政府部门再推一把。比如,可以给居民发放几只垃圾桶,上面分别写上“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字样,既是宣传垃圾分类,也是对居民的鼓励,还提高了居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
市垃圾分类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人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垃圾分类是个需要长期动员的过程。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升,从孩子抓起、让学生上门宣传是个非常好的办法,儿童的环保意识是最需要培养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各自小区的不同特点,开设各种各样的特色活动来推进垃圾分类。
2
激活物业
对策:进行考核,适当发些补贴
“垃圾分类,基础在小区。如果能够把各家物业公司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市环卫处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联合物业公司的主管部门市住建局将垃圾分类工作的好坏,列入对各家物业公司的考核和星级评比,推动垃圾分类向纵深发展。因为物业公司有自己的保安和保洁队伍,直接与居民打交道,居民垃圾不分类或不按类投放,保洁、保安都可以进行指导和监督,这对维护小区环境也有很大帮助,做好了就能达到多赢效果。
仅有制度考核,物业就能帮助做好垃圾分类吗?鸿大物业负责人葛先生认为,因为小区内垃圾分类的主体不明确,物业积极性不会多高,若相关部门能给予物业一定的资金扶持。物业适当增加保安、保洁的补贴,效果可能会更好。
3
积分激励
对策:可兑换电影票洗车券等
这几年,多家公司在市区开展了可回收垃圾的回收业务,居民送去可回收垃圾就能换取积分,积分可换取现金或日用品。但这一模式目前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广陵区环卫办负责人介绍,去年7月,该区在文昌花园、名都华庭、新港名泽园、九龙小区腾龙苑和中江嘉荷苑这5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首批投放了智能可回收垃圾箱,但用垃圾换物品的居民并不多。
一家智能可回收垃圾箱运营公司的负责人介绍,去年下半年,文昌花园点共回收金属21公斤、塑料83公斤、纸张45公斤,兑换出去油15瓶、米40斤、方便面22桶、饮料10瓶;九龙小区共回收金属32公斤、塑料28公斤、纸张70公斤,兑换出去油15瓶、米52斤、方便面11桶、饮料9瓶。到目前,办卡人数在360人左右,主要为老人群体,手机公众号注册用户有5000人左右。“目前参与的市民还不算多,回收量也不大。”
对此,有人士认为,垃圾换积分固然是推进垃圾分类的好形式,但还是要在如何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上做文章,一定要让居民主动来办卡攒积分,要让大家在乎积分。对于一般的老年人,米油、鸡蛋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对于高收入阶层和年轻人,他们对毛巾、牙膏不感兴趣,要想办法让他们通过不断积累的积分感受到承担社会责任的荣誉感。他们需要什么?精神层面的需求!积分的用途应该更广泛,除了生活用品,还可以兑换公园门票、电影票、洗车券、停车费等。
4
政策扶持
对策:制定法规,违者受处罚
市城管局一位负责人认为,除了宣传发动、全民参与、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等元素外,要做好垃圾分类,还离不开法规支持。扬州目前有了立法权,可以通过制定法规来规范、推动垃圾分类,对不按要求实施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处罚,以此来保障垃圾分类的顺利开展。
记者姜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