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图片展示扬州40年来的巨大变化,在实物展区,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庭”重现区,架子床、五斗橱、黑白电视机以及各种通讯、交通工具等,不少中老年人一下子穿越回二三十年前,虽然现场看上去都是老物件,但当年要置办齐全,也要是“万元户”家庭。
昨天的实物展区共分四块,报纸——忠实记录一座城市的变迁,展示了由1982年4月3日恢复《扬州市报》以来每年的党报;儿时的记忆——小人书摊,展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各类小人书;通讯工具——不同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从电话机到大哥大、BP机、小灵通以及手机的不断升级;“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庭”展区,重现了当年家庭的布置,架子床、床头柜、三门橱、五斗橱、折叠式桌子、黑白电视机、收录机、收音机、男女式自行车、摩托车等等。一对年逾古稀的老夫妻告诉记者,现在看来这些都是老物件,也许年青人还看不上,但在30多年前,要想将家里布置得像这么全,不是一般的家庭,起码要是“万元户”。
此次实物展区展示的老物件,大多是收藏爱好者提供。五斗橱、桌子等家具是沙南社区的宗玉祥提供,他说,自己结婚后9年,他的父亲找到木材券,购买了0.2立方米的原木,锯成板材请人打了橱、床、桌子等家具,最后请漆匠上门漆,前后持续半年多,这些家具一直没有舍得扔,96岁的母亲还在使用着。
脸盆架锈蚀破旧,它是收藏爱好者史美鹤从石将军巷父亲家里拿来的,他当年请厂里的钳工师傅用钢筋圈出来,再用红色防锈漆刷过,他父亲用胶布裹起来以防锈,放在院子里一直用,不肯扔掉。
文昌花园社区的张玉顺提供了两辆自行车,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叔叔找了一张购买券,由兄弟姐妹“赞助”才买回家的,后来他拿过来骑,他的儿子也骑,一直保养得很好,现在还能骑。
通讯员陈桂香季红记者刘峰生
本版摄影司新利刘江瑞张卓君庄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