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老建筑记录了扬州曾经的繁荣,也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扬州的光辉历程。赵立昌等扬州老城守护人,默默地坚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让老城活起来,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使命,也是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
自嘲是“砖家”
瓦匠世家的“砖头”情缘
今年74岁的赵立昌,微信号的昵称叫“砖头”,他自嘲是“砖家”。他想永远做一块老屋上的青砖,让老屋永远不倒,永续流传。
赵立昌出生于瓦匠世家,祖上开营造厂、石灰店,爷爷赵春山、父亲赵金榜都是远近闻名的瓦匠。四代以内,他们家出了13个瓦匠和1个木匠。老广储门桥、张玉良故居、东关街400号盐务会馆都是赵鑫昌营造厂修建的。
上初中时,只要到了暑假,赵立昌就会被父亲带出去做小工,拎灰桶,递砖块……赵立昌至今清晰地记得,初中毕业后的第三天,他就被带到工地,正式跟父亲学起了瓦匠,从此与“砖头”结下了一辈子的渊源。他喜欢青砖黛瓦的老房子,逡巡其间,仿佛是在和逝去的主人隔空对话。
1958年,中国开始全面实施对私有出租住房的改造公管。据1959年1月统计的数字,扬州共接管私有出租房屋50余万平方米。为了管理和维护这类公管出租房,扬州市成立了当时唯一的房产公司,赵立昌被“选拔”到了市房产公司。
修房拆房时,赵立昌动员大家将那些老房子的砖瓦、木石、井栏等建筑材料收集起来,统一保管,以备其他老屋维修时补充使用。1978年2月,修筑三元路、琼花路时,他和同事们一起将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旧材料捡拾起来,用板车拖放到西门仓库,为了保管好这些古建筑材料,几年的除夕和春节,他都是在仓库里度过的。
扬州城区每次维修或兴建古建筑时,他从仓库中挑选适合的物件,安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因为这些旧材料的重新利用,很多古建筑重获新生。旌忠寺的大雄宝殿、大明寺的藏经楼、文昌路的琼花观、康山的卢氏盐商意园、东圈门的汪氏小苑等,都用过这些宝贵的旧材料,让明珠不再蒙尘。
老房子就是乡愁
他心中有本扬州老建筑年谱
在工作岗位上,赵立昌每天穿行在老城区的街巷里弄,哪里有大房子,间数多少、结构怎样、特点如何、历史渊源等,他都一清二楚,成为了扬州老城区的“活字典”,他心中有本扬州古建筑完整的“年谱”,为日后修复、认祖归宗提供了可靠而珍贵的依据。
赵立昌从书柜里拿出几十本小笔记本,大多数都已泛黄,这些是他几十年的原始调查笔记,关于这些房子的历史,除了老房子原来的房主,没有人比他知道得更多。
广陵路219号,三栋朱楼鳞次而立,几进几出的宽大院落,内有假山、池塘、园林,这里曾居住着一个显赫的家族——两代一品高官卞士云、卞宝第父子的故居。抹去历史的尘埃,赵立昌作了反复考证,揭开了卞家老宅的谜题:当年卞氏府第主大门在今广陵路219号东侧今新扬饭店旅社位置,民国期间门牌号为左卫街91号,新中国成立初门牌号为广陵路37号;原来的卞氏府第有四路并列,中夹火巷两道。中路住宅与主大门即在今新扬饭店旅社位置,主房前后共有七进。前有门厅、轿厅,中有正厅,后有室楼,南端还设置洋书房;东路住宅(现在是扬州市广陵消防大队广陵路消防中队驻地)以花园为主,住宅为辅,园内除山石鱼池,花木竹园,曲桥长廊,还有绿荫堂、凝香馆、松隐阁;西路住宅,原有主房前后五进,今存楼宅前后二进,格局基本完整。
2006年,卞氏后人从美国回来寻找老屋,看到了赵立昌的《老建筑年谱》,喜出望外。很快就和赵立昌联系上了,后来多次来扬寻访祖屋。“有老房子在,故乡的根就在!”
近日,卞氏后人给赵立昌发来一个函,委托他转交给相关部门。函上写道:“我们是扬州市广陵路卞氏家族的后人,虽已移居各地多年,但对扬州的深厚情谊未变……近日获知扬州市政府拟对卞宝弟等历史名人故居建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工作计划,我们非常高兴,我们拟出资并捐出遗存实物……”
“老房子是有灵魂的,它承载着许多乡愁,没有‘乡’,又哪来的愁呢?”赵立昌如是说。
赤心护扬州老城
老房子修复少不了他的影子
赵立昌不只是一个守望者,还是一个修复者、保护者,并深得“修旧如旧”的精髓。
旧城仁丰里有一座宋式构件的老建筑,叫旌忠寺。1981年,旌忠寺大殿下沉得非常厉害,急需大修。赵立昌用“牮正”古技法,首创钢丝螺丝拉拽,将大殿屋面拆除后,进行整体抬高,将每根柱子用木头夹成“井”字形,用16只千斤顶将8根楠木柱顶起,每次三厘米、五厘米地顶托,一共提高了50厘米,大殿终于与地面齐平。
修复过程中,发现四根楠木柱不同程度地被白蚁蛀空,如果“偷梁换柱”就会失去文物的原真性,于是他将蛀空的部分掏净,用锥子打眼,采取化学浇铸的方法,凝固后,坚固如初,大雄宝殿巍然挺立。
为了保持历史原真性,宋式作法的构架、僧人练功的脚印方砖等都一一归回原处,保证了修旧如旧。旌忠寺大殿修复项目获得了江苏省房产科技二等奖,
“要不是我及时制止,大家可能就看不到原汁原味的汪鲁门盐商住宅了。”1983年的一天,时任城南房管所所长的赵立昌接到市医药公司报告,作为医药公司仓库的汪鲁门盐商住宅因为年久失修,需要拆除重建。
“要是拆了这片古建筑,那将会是一个永远的遗憾,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子孙。”赵立昌告诉对方,坚决不能拆,现场制订了加固维修技术方案,并向对方保证,维修后房子不会倒塌。就这样,汪鲁门盐商住宅得以保存了下来。
“双东街区”整治和修复,准提寺、吴道台宅第、汪氏小苑、个园南部住宅、卢氏盐商住宅、盐宗庙、大王庙、南门遗址广场等工程,每一处老房子的恢复、维护,都少不了赵立昌的影子。
记者 姜涛
人物点评
守护老城 不遗余力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上,扬州走出了一条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现代城建新路。正是由于像赵立昌这样千千万万的老扬州人的坚守和热爱,才使古城扬州至今仍为世界人民向往。
赵立昌这一辈子与“砖头”为伍,在其冰冷和坚硬的背后是一颗火热的心,那就是对古城的热爱、敬重和不遗余力保护。目前,他仍然走在古城保护一线,给文保人员上课、讲座,还是许多单位的文保顾问,参加编写国家行业标准《古建筑修建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编写出版《老房子名居》《旧宅翠珍——扬州民宅》等专著。
扬州古城仅剩下最后的5平方多公里,老房子越来越少了,这是扬州最为珍贵的历史资源。赵立昌语重心长地说,在将来的古城整治中,要尽可能保持古城街巷原有的宽度和外观,避免任意扩大宽度和随意改变路面。古建筑的修复要做到“四保存”,即保存原有形制、原有结构、原有材料、原有艺术和技术;古建筑修复要修旧如旧,不宜修建一新,更不要仓促上马、仓促施工,要建立质量问责制,给后人留下文物保护的合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