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邗萱 记者 嵇尚东
“后省运”时代,如何抓住和巩固盛会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把这些宝贵要素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前进动力?邗江区以“田园邗江”建设为载体,排出“施工图”,打造一批“绿富美”乡村,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
日前,邗江区召开乡村产业发展大会,吹响了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号角,邗江区委书记张耀武提出,把现代工业、科技、物流等技术引入农业产加销环节;培育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等“乡村慢生活”旅游;借助互联网工具,打造网红爆款农产品……
两大盛会为乡村旅游添了一把旺火
省运会和省园博会在扬举办,直接催热了旅游业。
以前不久的国庆黄金周为例,扬州市区8个主要封闭式景区共接待游客85.83万人次,同比增长31%,创下“黄金纪录”。不仅在市区,不少乡村也享受到两大盛会带来的红利。七天假期,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涌来4.6万人次游客,同比增加3.2万人次。常来渔家是沿湖村经营最早的渔家餐馆,早在9月3日,国庆假期民宿就被预订一空,餐饮包厢也在国庆节前10天全部预定完了。
十多年前,沿湖村是个经济薄弱的小渔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对接扬州旅游名城资源,吸引游客赏渔景、品鱼宴、宿渔村民居,如今已成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
今年,扬州举办省运会和省园博会,更是为沿湖村假日旅游业添了一把旺火。“去年国庆长假,10月5日之后基本就没什么游客来了。”常来渔家老板沈长来告诉记者:“国庆长假以来生意依然很好,平均每天有12桌客人。”
方巷镇党委统战委员、沿湖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宝介绍,借着两大盛会的东风,加上假期天气晴好、舒适宜游,今年国庆长假游客量增长了两倍多(去年约1.4万人次)。因预期两大盛会将带来更多游客,今年沿湖村新增了3家餐馆和3家民宿。“预计今年沿湖村将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2500万元。”
不仅是沿湖村,邗江很多乡村都分享到两大盛会带来的福利。瓜洲镇瓜洲村葵园目前葵花盛开,200多亩向日葵犹如金黄色海洋,市区居民与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漫步,除了观看葵花外,人们还可以欣赏彩绘农舍,了解与瓜洲相关的鉴真、杜十娘、梁红玉等历史人物和典故传奇,领略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 (下转2版)
(上接1版)
融合发展让乡村城市共享发展成果
方巷镇、瓜洲镇等乡村旅游红火,背后是邗江区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乡村承接城市发展的溢出效应,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邗江区“半城半乡”,农村面积350平方公里,占全区(520平方公里)的67%,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
扬州正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如何向城市借力,努力做到“同频共振”?邗江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上有很多生动的实践,打造出沿湖村“渔隐”为主题、长塘村“樱花、陈园、琴筝”为元素、瓜洲村“葵花、彩绘”为亮点的一批“绿富美”旅游特色村。
为进一步发掘乡村资源优势,更大力度地推动“接二(产)、连三(产)、触网”的跨界融合,2017年12月6日,邗江区出台《邗江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方案》,画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施工图”。 《方案》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创成1-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5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
围绕这个目标,《方案》还从资金、土地等要素给予保障:从2018年开始,每年设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连续3年对每个试点村庄按照一定标准给予专项补助;资金通过区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资金、信用担保和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筹集,确保不增加村级和农户负担。
“绿水青山”带给农民更多获得感
方巷镇沿湖村,村民沈长来创办的常来渔家生意红火,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生态旅游产业。村民马明斌经营农家乐,他说:“现在收入比之前搞渔业高得多,一年纯收入有20万元左右。”
瓜洲村五柳和汤庄两个村民小组,地势低洼、农田零散,由于年轻人进城务工,老人留守务农,一度抛荒田逐年增长。2015年起,瓜洲村开始租赁农民闲地,发展“诗画瓜洲魅力葵园”农业项目。
现在葵园游客络绎不绝,当地村民最开心。张黎光大婶告诉记者,五柳组的农民现在拿“双份钱”——土地给村里经营,每年租金800元/亩;帮葵园干农活,每天可挣百元。
甘泉街道长塘村一家企业此前栽植了200亩樱花,樱花樱叶初加工后出口。随着赏樱热兴起,该村因势利导将樱花种植增加到1800亩,打造“樱花四月下甘泉”赏花经济,已连续举办四届“甘泉樱花节”,每年赏花游客突破50万人次,带来经济效益约2000万元。
除了发展乡村旅游,邗江区正在加快农业布局结构调整。据邗江区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打造华东地区“中央厨房”,杨寿公道生猪产业集聚区将规划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场,计划年生猪出栏量10万头以上;围绕打造淮扬美食重要食材生产加工展示基地,邗江区正在大力推广精品稻麦种植,争取让“丰优香占”成为扬州炒饭的专用米、“扬麦23”成为扬州包子皮的专用面……这些项目精准对接城市消费需求,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