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 昨天,记者从市城控集团供热公司了解到,《扬州市区热力管网专项规划(2016-2030)》(以下简称《规划》)已经通过了相关评审,根据规划,未来扬州将通过市区两大热源厂互为备用,供热管道的“互联互通”,实现供热管网全覆盖,新建小区有望实现冬季集中供暖,夏季集中供冷。
管网规划
实现市区热网“互联互通”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提倡和鼓励的,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节能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在节能减排方面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为扬州市节能减排作出巨大贡献。”城控集团供热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扬州市区已有供热企业4家、热用户200多家,现有供热管网已覆盖开发区、邗江区、广陵区、瘦西湖风景区,供热范围达100平方公里左右,供热涉及机械、化工、医药、印染、教育、宾馆以及沐浴休闲等多个行业。
长期以来,我市供热管网存在着覆盖率不高、管网布局不合理、地区不平衡等情况,管网缺乏统一规划,各热源厂独立建设,存在重复建设情况,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各热源厂均采用单线供热,管网间缺乏“互联互通”,安全性、稳定性不够。随着“263”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化,大量企业高污染、高能耗的分散小锅炉急待关停,这些企业的用热需求非常迫切,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冬季供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该负责人介绍,《规划》涉及范围为扬州市区,面积2358平方公里,将指导扬州市区热力管网建设,实现热网全覆盖,利用清洁的市政蒸汽取代高污染、高能耗的分散小锅炉,实现扬州市区热源厂互为备用、热网的“互联互通”,提高供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与市民最为直接的关系是,规划为扬州市区实现居民小区冬季供暖、冷热联供试点和逐步推广创造了必要条件。
近期目标
主城区热网主干管全部建成
扬州市市区热力管网专项规划分为近期和远期目标。
近期目标为2016年至2020年。根据《规划》内容,建设完成东部、南部主干线,供热主干线管网覆盖广陵新城、生态科技新城、施桥镇、杭集镇等供热盲区;根据用户需求,建设沿江线或沙头线对北洲区域镇区供热;改造及建设北部主干线,对维扬经济开发区、北山工业园、环保产业园等供热,基本实现主城区热网主干管全覆盖。同时,将建设部分南部、北部供热片区热网支干线;全部热网实现华电电厂、国信电厂双热源供热,实现热用户安全保供,已建成供热片区实现热力管网互联互通;建成热网总长度达200公里,蒸汽管输能力达到1200吨/小时。
热网近期有哪些具体规划?城控集团供热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规划了南部、东部、北部、沿江或沙头4条主干线,实现华电和国信双热源供气,基本实现主城区热网全覆盖;规划了南部、北部供热片区支干线和用户支线。规划方案提出,南部主干线,规划从扬州供热有限公司现有扬二线(直径800毫米)吕桥河和沪陕高速处接出在杭集镇与东部主干线相连,管径为直径600毫米,主要沿328国道南侧和沪陕高速北侧布置。南部主干线建设可以沟通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公司和江苏国信扬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两个热源点,保证供热管道安全性和互联互通,覆盖广陵产业园、商贸物流园等供热盲区,增强广陵食品产业园、LED产业园、开发区施桥片区供热能力,南部主干线的建设可以保证市重大项目李尔汽配的如期推进。
东部干线从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公司新建热网至江都经济开发区,主要沿京杭运河东侧、朱家河北侧、连淮扬镇铁路西侧、沪陕高速北侧、省道336南侧布置。东部干线建设可以覆盖广陵新城、生态科技新城、杭集片区等等供热盲区。此外,北部、沿江、沙头以及南部、北部支干线近期都做了详细规划设计。
远期目标
2030年市区管网实现全覆盖
远期目标为2021到2030年,根据《规划》内容,至2030年,将建设完成西部热网主干线,完善南部供热片区热网支干线,北部建成黄珏、甘泉等支干线,基本实现扬州市区供热管网全覆盖,建成热网总长度达400公里,蒸汽管输能力达到2000吨/小时。
“综合考虑扬州市的热负荷分布及未来用热需求、区域位置、区域发展以及现有供热技术的可行性等因素,《扬州市区十三五热点联产规划》已将市区规划为4个供热片区,分别为南部供热片区、北部供热片区等供热片区。”城控集团供热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规划将扬州市区现状、近期、远期热力管网相结合,远期将形成由东、南、北、西、中及沿江或沙头六条干线组成的热力管网主系统。规划实施到位后,将实现市区供热管网的全覆盖,扬州新建小区有望集中供暖供冷。
扬州供热公司专家介绍,《规划》的通过有利于我市供热管网统一规划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对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对各区及功能区的区域规划和用汽企业布局有一定引导作用。同时,为居民小区冬季供暖(冷热联供)的试点和逐步推广,对扬州市打造成为宜居城市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扬州供热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供热公司将科学推动《规划》分步实施,努力实现市区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城市集中供热安全性、可靠性。
记者 姜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