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余(左一)终于找到了恩人包殿成(左二)。陈阳摄
中国江苏网9月13日讯 30年前,一位陌生人给了王友余20元钱,帮助举目无亲的他踏上返乡路。30年来,王友余对这位好心人的帮助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多方寻找,近日,事业有成的王友余终于找到了这位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包殿成,他表示要把恩人当成家人待。
毛头小伙无钱返乡
拉板车的工友无私资助
1987年正月,春节的味道尚未散去,原江都县张纲乡的一家建筑站招收工人,18岁的毛头小伙王友余便去应聘,到湖北襄樊的一个工地上做油漆工。在襄樊工地,年轻的王友余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不过,就在他憧憬着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家中增加收入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因为工程出现波折,工地不得不大量裁员,刚去了20多天的王友余便在裁员之列。
得知自己被裁,王友余惊呆了,这可怎么办?离开家时,他身上就没有带多少钱。在异乡的20多天,他身上的钱几乎都花光了。这可如何是好?王友余呆坐在宿舍门前,急得要哭。“孩子,你怎么了?”就在王友余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拉板车的中年男子出现在他面前,关切地询问。“要回家,没钱了。”王友余回答。“哦,别急。”得知王友余的困境后,这名中年男子一边安慰他,一边在身上摸索,拿出几张钞票放在了王友余手上。他数了下,整整20元。“孩子,这些钱够你回去了,早点出发吧!”说完这些,中年男子便离开了,没有问王友余姓名,更没要求他还钱。
多年来苦寻恩人
他不放过任何机会
揣着好心人的20元钱,王友余顺利地买到了车票,一路从襄樊,经洛阳,再到镇江,辗转了两天一夜,终于回到了家中。
返乡后,王友余做了几年油漆工。因为肯吃苦,脑袋活,王友余又组建了装潢队,做了不少装潢工程。之后,他又开了家饭店。前几年,他在朋友帮助下,在江都苏中商贸城做起了鞋革辅料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
很多年过去了,王友余的事业蒸蒸日上,日子也越过越好,但他还一直惦记着那位给他20元钱的好心人。“恩人在哪?工地当时招的都是张纲一带的工人,他家应该就在张纲周边。”怀着这样的推测,王友余一直打听对方的消息,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走亲戚,他都会提到这件事,并请大家帮助他寻找,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恩人的年龄越来越大,再找不到希望就渺茫了,或将成为他一辈子的遗憾。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初,事情出现了转机,有朋友听了王友余的讲述后,表示在江都滨江新城镇西村,有个叫外号“虎子”的老人,很像他要找人的人。得知这一消息,王友余非常高兴,当天就骑了辆自行车,在镇西村骑了几个来回,希望看到恩人。此后,王友余又20多次骑车到该村寻访,都没有找到“虎子”。问了一些当地村民,也没得到有用的线索。
30年后再次见面
他要把恩人当成家人待
今年8月份,就在他近乎绝望之际,有个做门窗生意的朋友告诉他,他要找的老人有时会在他家店前经过。“下次你见到他,一定要将他留住!”王友余激动地说。
“大伯,中秋节快到了,提前祝您节日快乐!”9月9日,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王友余带着牛奶、大米、色拉油等礼物,来到江都滨江新城镇西村一间5架梁的老屋子,看望住在这里的包殿成。见面第一眼,王友余就认出了恩人。“当初虽是匆匆一面,但他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中。”王友余说,30年过去了,恩人由一个身强体壮的中年人变成了行动迟缓的八旬老人,但在他眼里,恩人的神情面貌却从未改变。“当初就凭我的一句话,他就帮助了我。当初的20元,相当于现在的两千元。”王友余感慨道,恩人当年在工地上拉板车,收入本来就不高,却在他身处绝境之际,无私地资助他回家,甚至都没问他的姓名、年龄、住址,这是多大的情分!
“他叫包殿成,今年82岁了。”镇西村工作人员介绍,老人忠厚老实,乐于助人,深受乡邻尊敬。上世纪80年代末,老人离开襄樊回到江都,打过零工,卖过西瓜,还当过门卫。因为种种原因,家境并不宽裕,老伴身体也不好,他去年装灯泡时,还摔伤了腰。对于30年前的那件事,包殿成已经回忆不起来,因为当初他在做这件事时,就没想过回报。
“以后您就是我的亲人,逢年过节我都会来看您!”找到了恩人,王友余非常激动,认为此生无憾。他高兴地表示,要把包殿成当成家中的长辈对待。只要老人生活上有需要,他定会全力帮助,报答当年的无私资助之恩。
通讯员 陈阳 包先余
记者 姜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