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下的石板路
东关街
中国江苏网9月11日讯 有人说,古城改造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有的大拆大建,结果丢失了城市固有的历史文脉与价值;有的固守传统,结果太旧太破,不能充分释放出对现代人的吸引力。而扬州人对古城满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以传承复兴的理念、审慎保护的态度,推进古城保护改造和更新利用工作,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从全国范围来看,扬州最近这几年发展迅速,古城保护也做得越来越好,古城的格局基本留住了。扬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经验越来越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说。
整体保护
千年古城“古起来”“美起来”
昨天,记者在东关街采访,巧遇了从南京前来扬州游玩的一批外国留学生,谈起对扬州的印象,他们都竖起大拇指,称赞扬州很美,古街古色古香很有味道。东关街的店家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古城保护和修复,如今,扬州的古城越来越“古起来”“美起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古城“Find China in Yangzhou”。
千年古城“古起来”“美起来”的背后,是扬州持续多年对古城的保护。
城市化,是一股加速涌动的时代潮流。过去三十多年,是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在这股潮流中,扬州没有简单地“随波逐流”,而是“守住城市的根、留住城市的魂”,一代代扬州人坚守一个铁律:“古城保护”,同时确立了“跳出古城建新城”的发展战略。
像系统规划建设新区一样,用运行城市的现代思维、运营城市的现代理念来重新审视、系统谋划,精心保护建设古城。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满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以传承复兴的理念、审慎保护的态度,推进古城保护改造和更新利用工作。今年1月1日,《扬州古城保护条例》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施行,这也是我市正式获准行使地方立法权后,首批获得通过的实体性地方法规之一。
扬州古城主要在广陵区。广陵区副区长李建芳介绍说,扬州古城保护坚持做到统筹规划、精益求精,把精致的理念贯穿到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和修缮改造的全过程。在前期编制形成古城保护专项规划、老城区12个街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双东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扬州市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实施暂行办法》等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今年来,又抓紧完善古城保护的规划体系和技术规范,编制《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南河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进一步理清古城保护的思路,着力提高规划质量,增强古城保护规划工作的科学性。
坚持“历史城市”整体保护的理念,近年来,我市突出历史街区和重点片区的整治,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双东历史街区,推进彩衣街、杨总门地区的街景整治和民居修缮,启动南河下历史街区保护整治,统筹做好仁丰里、湾子街历史街区和老城区5大传统建筑群的保护,全面展示古城精致形象。同时对文昌路、泰州路、广陵路、徐凝门、国庆路、渡江路等10多条古城主干道进行街景整治和美化亮化,搬迁改造近50万平方米的乱搭乱建、不协调建筑和棚户区,有效保持了老城区传统风貌的协调统一,从而让千年古城进一步“古起来”“美起来”。扬州明清古城也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历史城区。
文化打造
千年古城“文起来”“特起来”
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是扬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也是一方孕育人才的热土,从这里走出的博士、硕士就超过100名,这里名家名人故居更是星罗棋布。记者昨天在南河下采访时看到,这里已经成为“家风展示区”,沿路随处可见用牌匾展示的历代先贤的家训家规,每到一处名人故居,还有对这户人家家风的具体介绍。37处家风展示点,集中展示了历史街区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让市民和游客体会到了家风文化的传承。据了解,东关街道还全新打造了廉字巷、家风园及四维八德廊,通过平民文化的挖掘,让古城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
文化是扬州的城市之根,城市之魂。在古城保护中,建设“文化博览城”是扬州的一项创新之举、特色之举。经过多年接续发展,市区已建成文博场馆100多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文化广场遍地开花,市民出门仅几百米即可就近参观游览,浸润在浓厚城市文脉里。文化打造,让千年古城“文起来”“特起来”。
近年来我市致力实施文化博览城建设,加大力度展示古城的历史文明和发展成就:开展名城解读工程,唤起市民、游客对古城历史的记忆。近年来,扬州在古城先后投入巨资,实施了扬州八怪纪念馆、宋大城西门遗址博物馆、运河文化公园等文化景点的提档升级,建成开放了阮家祠堂、岭南会馆等一批文化展馆,投入使用了中国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扬州民俗博物馆等新的文化博览场所。按照大运河申遗要求,实施了贾颂平、周扶九等13个申遗点的整治修复工作。同时推动名店老字号复兴。先后建成各类文博场馆101个、文化广场10个,建成扬州八怪书画展馆和《四库全书》展馆,让扬州文化不仅存在于世人的想象中,而且在扬州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产业兴城
千年古城“兴起来”“富起来”
从宜居到宜游再到宜创,东关街正在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在东关街上,已经出现了众多大学生创业的身影。充满寓意的手工漆画,潮流舒适的个性服装,纯手工制作的禅意手链……东关街美食广场大学生自主创业区内,9家大学生创意商铺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东关街人头攒动、生意兴隆。在古城区,文昌路、汶河路,商家同样是兴旺发达,南河下的特色客栈顾客盈门,1912地区更是一片红火。古城正集聚越来越多的人气,成为产业兴城的一个缩影。进入新世纪,古城不再仅仅是古城居民的生活场所,也是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更是创业发展的新平台。
“创新古城保护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古城发展活力。”据介绍,在全面保护古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我市创新发展理念思路,合理利用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资源,传承古城历史文化,繁荣古城旅游业和特色服务业。目前在古城,已经涌现出三大特色和亮点产业,包括古城旅游、会馆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双东历史街区,正在争创5A级旅游景区,古运河、个园和双东片区、南河下片区等一批古城旅游线路正在兴起;超前谋划修缮建筑的使用功能,一批古宅名居正在形成“会馆经济”,产生综合效益;利用历史建筑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一批精品商店、茶吧书吧、创意工作室等文化产业正在兴起……产业兴城,促进了古城文化旅游业发展,增强了老城区的就业功能和发展活力,更致富了一方百姓。
百姓为先
千年古城“活起来”“乐起来”
马家巷顾德麟老人的家是东关街第一个实施民居改造的老宅,2万多元的改造费用,他家仅拿了一小部分,如今,他家的院子里“地窨子”连通到了下水道,厢房做了厨房间和盥洗室,家里装上了抽水马桶、淋浴器,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老城区570多户传统民居按照“自主参与,政府补贴”原则进行了整治修缮,提高了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目前,老城区的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正在加速推进,老城区的部分居民也自发对老民居进行改造,告别“马桶”,生活更方便更快乐。“活态保护”的千年古城进一步“活起来”,老城区居民也“乐起来”。
市委书记谢正义明确提出,古城保护与利用的一切工作要围绕人、为了人。城是人的集聚,无人不成城、人少城不兴、兴城先聚人,新城如此,古城亦如此。扬州在古城保护利用工作中,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古城保护的重点,造福百姓,让千年古城“活起来”“乐起来”。
“城市是居民生活的空间,近年来,我们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古城,努力使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惠及民众。”广陵区建设房管部门的同志介绍说,近几年,广陵从百姓最需求的企盼出发,先后改造安乐街坊、大草小区等40多个老小区,累计翻建老城街巷207条,加强对老城区供电、通讯等杆线整理和整治,配套建设了一批停车场、公共厕所和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先后新铺设燃气管道15公里,新增用户9500户,有效地改善了古城居住环境。为让居民“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近年来广陵区还把最好的地方拿出来建社区公园,在沿路、滨河、环城构建风光带,先后建成100多处兼具休闲、娱乐和运动功能的街头和社区绿地,百姓出门300-500米就有绿地“小游园”,提升了古城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百姓为先,科学保护利用, 一座千年古城正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记者 张孔生 陈高君 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