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仪征新集镇:产业链上建支部“富民党员”当先锋
2017-09-04 10:1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9月4日讯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产业就是一个抓手。“产业链延伸到哪,党组织就要建到哪。我们始终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富民产业链上,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既激励了农户发展产业的信心,也增强了农特产业抗风险的能力。”新集镇党委书记刘昌金介绍说。近年来,新集镇党委顺 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形势,以党建为统领,积极选配、培植党员致富带头人,通过党员能人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发挥产业党支部和党员引领作用,加快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党员带头争做产业链上的富民“领头雁”

  记者昨天来到位于新集镇的仪征市壮禾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刘金伟正和机手们一起保养农机。从2009年仅有5台手扶式插秧机起步,短短8年时间,合作社已发展为拥有大中型机械96台套、社员4000多名的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并成立了农机、配肥、植保、米业合作社,把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全部链接了起来,2016年实现产值5700多万元。刘金伟坦言,“把农田看成车间,把稻谷小麦看成商品,再通过企业化的管理、规模化的经营、专业化的服务,用工业的理念来运作,农业发展同样大有可为。”

  “壮禾合作社能有今天,多亏了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还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刘金伟。”村干部张德宏赞叹说,刘金伟技术好、脑子活,比如采用机械化流水线播种;成立机组分片包干,每台机械上都装有探头,便于管理;注册大米商标,打通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这几年,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还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

  今年29岁的戴刚是土生土长的新集镇方桥村人,17岁就外出打工了,但如今他选择回乡在壮禾合作社做一名机手,不仅方便照顾家庭,一年还能有8万多元的收入。如今,越来越多的像戴刚这样的当地年轻人,由于合作社的发展,捧上了家门口的“饭碗”。据介绍,目前合作社共有各类机手126名,直接带动机手增收350多万元。

  对于普通农户而言,合作社带来的不仅是增收,还有省心和安心。“加入合作社后,年轻人可以安心外出打工,在家的老年人也不需要再去田里干活,全部交给合作社,每亩田比我们自己种还能增产200多斤。”70岁的洪德昌老大爷2009年就把家里的4亩多田交给合作社管理了。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想产业强,就要培养更多的党员成立产业链上的富民‘领头雁’。”刘昌金介绍说,近年来,新集镇党委通过谈心动员、明确目标压担子、加强指导促发展等方式,积极选树培植党员致富带头人,达到“选好一个人、带好一个班子、致富一方群众”的效果。

  支部引领彰显在富民强村中的责任担当

  茶叶是仪征当地的特色产品之一。如今,新集镇光明村结合地方种植的特点,还把当地生产出的一种香椿茶叶通过互联网卖到了全国各地,受到了客户的欢迎。

  村支部书记高峰介绍说,光明村目前有农业企业8家,主要种植蔬菜、葡萄、香椿等,面积达1600多亩。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固守传统的营销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下的市场行情。为此,村支部一班人牵头,带领当地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搭建了一个电商平台,专门销售当地的农产品,并吸引了越来越多当地农户的加入,解决了村里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农特产品种植销售问题,搭建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双赢平台,充分显示出基层党支部在富民强村中的责任和担当。

  近年来,新集镇结合果品、蔬菜、农机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组织设置,重点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各生产基地所在村的支部和党员,构建“支部+专业合作社+党员”、“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将种植大户、科技服务骨干、龙头企业中的党员吸纳到党支部,实现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目的,有效增强了农村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目前,新集镇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39家,发展社员5400多名,其中党员76名。为团结合作社党员,发挥他们的先锋作用,镇党委及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总支,下设壮禾农机、米业、果品、养殖、蔬菜等5个专业合作社党支部,覆盖合作社所有党员,实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

标签:领头雁;合作社;新集镇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